close

土地使用價值

一公頃農地,單純耕作可能沒辦法養活一家人,生產的稻米約6000公斤,每公斤20塊錢,約得12萬元,一年兩期作,可得24萬元營收,一家四口,扣除成本後,利潤剩多少?

一公頃農地,分割成5個單位,其中百分之20作為公共設施,其餘4個單位各約500坪,化作廠房,每廠聘請10人,每廠年營業額5000萬元,可得2議員,40人就業,4個老闆,44個家庭。

這是簡單算數問題,也是社會演化過程必然出現的變化,預做準備,當可得合理發展社會。沒有預作準備,各自為鎮,結果很難想像。

農地耕作有汙染,量很少,工廠運作呢?汙染量較大,影響年期未知,這是社會選項,也是價值選擇,其中的公共性與市場機制,因時因地有異。

附加價值

一塊土地作為住家的價格與價值可以區分成三部分: 區位、建築及使用行為。

區位因素主要是相容性與干擾性的衡量,屬性接近之使用行為互相干擾少,但是方便性也可能較低,混合使用干擾性高,但是便利性可能提高。

建築涉及設計、材料、營建施工、人力結構及業主預算,沒有上限的個案可能產生比較理想性建築,反之,預算緊縮的個案或許可以透過設計及材料取得合理值,但是機率較低。人力結構涉及產業生態及價值鏈,有些社會在某個時段可能出現,想做好事者,不一定能盡力而為。

使用行為不能只考慮一次性消費,任何建築與土地皆有週期性,原始設定目的不一定可能隨著時代演化跟上腳步,本來買來住家的房子可能被賣出作為他用,反之亦然。

粗工與細工

有地就好跟養地創值是投資價值選項,也是創造差異的根本源頭。粗工代表有地就種屋,有屋就有價值,這在供給稀少的社會會很吃香。反之,在創造需求的社會,細工才是王道,因為一般供給可能沒有吸引力,導致投資失利。

綜合規劃

空間規劃者在1960年興起綜合規劃的想法,這是理性思維的一環,希望將更多的變數考量納入規畫過程,使其更趨完美,畢竟單一部門考量有其侷限,多部門考量才能更貼近現實世界。

問題是,將更多的變數納入規畫過程,還是會產生孰優先、孰後的問題,經濟優先?環境優先?基礎設施優先?寕適性優先?這些問題顯然在每個社會發展階段會出現不同選項,從一而衷顯然會讓各界失望。

整合性規劃、策略性規劃的出現當然希望此類僵局,只是利益團體怎麼可能選擇退讓呢?各專業界當然會各自宣稱自己的偉大,誰有POWER與專業將他人專業跨在腳下呢?

所以就出現價值選項,公共政策應該選擇以退為攻(retreat),還是進步式前瞻(progressive)?

人生亦然

甚麼是成功?甚麼是失敗?一事無成,是成功還是失敗?坐擁資源看似成功,難道不是失敗的開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台中學研究進化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