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隨著能源政策與環境政策日趨白熱化,公民社會已經很難從單一議題切入訴求社會改變。

信仰帶來力量,也會帶來盲點。

農地真的只能農用嗎?這是近年在台灣最熱門的土地議題。

農業環境形塑不易,幾百年的基礎農水路工程及農業文明,影響之深遠,任誰也逃不過。

農地農用談的應該是一種生活價值,一種土地倫理。

取之於大地,當然要回饋愛惜之情。

只是,工商革命帶來的文明挑戰,顯然與農業文明存在基本的對立面。

工商社會當然需要糧食供給,也需要食物安全,但是,工商社會造就的土地使用區位條件幾乎沒人可以保障五十年不變。

交通條件、生活水準、科技水準等變數往往會讓繁榮的地區出現易位,都市生命週期起起落落,都會生活圈範圍逐年擴大,吃掉的當然是農地。

光電地景來了,影響衝擊如何進行?有人說,當然是走一步算一步。

不力耕作的土地,與其荒廢,不如加值利用。

上百公頃的土地種電,每年可以收益數十億元,總比單純的耕作收益迷人。

綠能與綠樹孰先呢?過去利用不利耕作土地進行平地造林,20年來部分地區樹木成林,部分地區雜林成叢,怎麼辦?用綠能換綠樹嗎?還是利用生態平衡原理,易地再造林?

當荒地變身光電特區,土地上長出新東西,視覺景觀隨之改變,人流卻沒有變多。七股新的都市計畫出現了,農村聚落即將變成小型都市,光電設施會帶來衝擊嗎?

然後呢?荒廢的農地還可以做甚麼?種電可能不是最好的答案,但是甚麼是好的答案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台中學研究進化版 的頭像
    台中學研究進化版

    台中學研究中心

    台中學研究進化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