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iwan 2030,台灣2030年,十年不到的時間,我們可以做甚麼?應該做甚麼?還能夠做甚麼?
十年後的今天,台美中關係會演變到甚麼程度?回想一下,2010年,台灣社會忙著準備五都的到來,有人懷抱著憧憬,五都自治會帶給台灣地方政府更大的活力。十年後,我們有了六都,但是其餘的縣市政府還在掙扎著非六都受到的不公平待遇,回頭看,如果我們在2010年改制五都的時候就順便調整了省縣自治法中的縣市政府,今天我們擁有的地方活力應該會更迷人。
非六都發展戰略
新北市的石門、金山、萬里、瑞芳與貢寮併入基隆市(海洋門戶特區)、新竹縣市,苗栗縣,彰化縣、南投縣,雲林縣、嘉義縣市、屏東縣、台東縣、花蓮縣、宜蘭縣、澎湖縣等12個縣共同成立非六都發展特區,廢除鄉鎮市層級選舉,幾十萬公頃農地全面放領,每0.1公頃農地就允許20%發展權,300坪農地自動取得60坪發展權,每發展單位回饋5%進入發展特區基金,以十年為單位,我們可以預期10年一兆元的投資建設可以換來更具活力的縣市,專業農業、優質鄉村居住、醫療便利、長照順利、人民快樂。
這是2030年台灣應該有的圖像: 非六都特色發展。
邊緣運算、都會成形
六都的邊緣區於非六都邊緣區的有效連結,以台中都為例,太平、霧峰、烏日、大肚、龍井、大甲、后里與南投縣草屯、國姓、彰化縣芬園、彰化、和美、伸港、苗栗縣苑裡、三義、卓蘭交界邊緣行政區,這些行政區在本質上也是邊緣生活區,台中市如何與周邊縣市的邊緣區形成更緊密的分工關係,關係台中都會區的健康運作。
農地使用方式是關鍵。
人口政策: 靠移民,還是自己生?
台灣人口負成長現象一直是公共政策界討論的重點,過去一年增加40多萬人的時代已經過去,因為人口成長帶來的紅利也正在消失中。也因為如此,移民政策改革總是被提出來。問題是,移民政策的目的是甚麼?填補過去成長的落差值,再創高峰嗎?
除了總量增減外,另一個議題是人口結構變化,老中青比重也出現嚴重傾斜。人口老化代表工作人口負擔加重,導致幼年人口成長變慢。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