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規劃者在鄰里單元的理想指導下,很容易在不同鄰里單元中拉出不規則街廓與道路,進而創造自認為對使用者合宜的生活環境。

台灣早期規劃以地形底圖為主,對地籍界線避而不談,也因此被認為是客觀中立的專業。

然而,當使用分區線碰上地籍線時,合理環境並非地主首要考量,他們要的當然是自己的土地利益最大化。

一條逢甲商圈的福星路,跑的方向很奇怪,沿路竟然充斥著未分割的地號,算起來幾十筆,一條路幾十個地號,而且已經開闢完成,花生甚麼事了?

這種道路開闢歷程的說明與追蹤,對一個發展成熟的都市,其實很重要。只是很可惜,此類資料根本無從查詢起,如果可以找到研究生就此類問題進行深入個案研究,進而提出可行方案,對台灣都市規劃界應該會有貢獻。

可能的方向包括,紙上重劃模擬作業,將道路上地號權利挪到公有地上,並將道路用地地號單純化,如此一來也比較好管理。

目前看起來,逢甲商圈的福星路早在1984-5年代就已經開闢通車,顯然已經擁有將近40年通行紀錄,這些道路上的土地還是私人擁有嗎?還是已經陸續成為公有地?

假設已經成為公有地,為什麼不將地號整併?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地籍線 分區線 福星路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台中學研究進化版 的頭像
    台中學研究進化版

    台中學研究中心

    台中學研究進化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