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武漢肺炎疫情已經壟罩全世界各地一年多了,當各界致力於疫苗開發與施打之際,似乎疫情解除已經露出曙光,未來的全球移動或許會有修改,但是當全球化的腳步又再次響起,我們要回頭問: 在這次的疫情陰影中,空間規畫界貢獻了甚麼?學到甚麼教訓?未來的空間規劃內涵與技術,會有所調整嗎?

Fig. 1

有幾個大標題值得探索:

  1. 經濟衝擊回應機制: 觀光旅遊、大眾運輸產業
  2. 環境品質與鄰里土地使用型態: 空氣品質、混合使用
  3. 交通運具新選項: 自行車通勤
  4. 智慧城市連結機制: 互聯網
  5. 地方治理模式: 地方自治,還是地方依賴

除此之外,我們也要自問一些在地的課題,

過去一年多來,台灣都市計畫界、空間規畫專業者提供了甚麼樣的圖資與土地使用資料庫作為應變決策的參考?

萬華區的土地使用現況是計畫產物,還是自然產物,規畫者面對此類行政區特質,發現了甚麼樣的空間課題?

image

板橋、中和、永和的城市合理嗎?溪南都市計劃整併與人民現實生活認知差異大嗎?還是繼續走下去嗎?

變更大漢溪以南城鄉發展地區主要計畫(草案) – 馬克不動產

這些問題是要等到計畫補助計畫下來後才開始,還是早就應該從規劃者群體中得到充分討論?台灣的規劃專業組織何在?都市計畫技師公會只對影響專業利益議題感興趣嗎?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台中學研究進化版 的頭像
    台中學研究進化版

    台中學研究中心

    台中學研究進化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