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三個圈圈,各自分擔比重誰來決定?

學生端

1. 核心區,大學校園,可能10公頃,也可能百公頃,校園內有教室、圖書館、餐廳,研究空間,體育空間,更重要的,宿舍生活空間。試問,多少百分比大學生住校算合理值?一所萬人大學,難道不應該設置至少兩千床宿舍嗎? 20%要求太多嗎?

2. 大學周邊: 大學生生活社區,走出圍牆,四面八方的社區提供大學生住宿機會,食衣住行育樂皆有一定市場需求。50%

3. 大學城: 都市裡面的大學,學生除了住校、住學校周邊,也有一定比例學生來自本地,或許選擇住離學校較遠處,這些人生活不一大學為主,上課下課可能只是生活一部分。學生來自世界各地,也來自全國各地,大學城範圍其實大於大學所在都市,因為這些學生畢業後會留下,會帶走這個城市記憶,也會永遠回饋這個城市。

大學城,其實就是世界村的縮小版。

教職員端

1. 大學老師住那裏?這是一個很有趣的課題,如果大學老師就住在學校附近,生活圈與學生重疊,這樣的學習環境會與大學老師遠離大學社區有明顯差別嗎?事實上,這是美國U PENN賓州大學在1980年代掙扎的議題,為了防止學校周邊社區日益惡化的生活環境,校方董事會主動提出補助教師居住學校周邊社區的方案,鼓勵老師搬回大學社區,也就是俗稱的仕紳化,gentrification。

2. 台灣很多大學畸形之處在於,中南部教師有一部份比例其實是通勤族(北部居多),有課的時候才到大學城都市,閒暇時間與家人其實並不住在當地。

高等教育研發能量

大學只是上課的場所嗎?

其實不然,大學聚集了相當數量的高等研究人才,其本質也是研發中心,產業面、科技面、生活面、藝術面等,如果大學本身具備研發能量,包括育成中心、產業園區等機制的存在不但有助留住高等教育人才,更可以讓大學生提早參與此類研發工作,教學相長之餘,加入建教合作機會。

這也是大學社會責任(USR)及企業社會責任(CSR)重要一環,大學不只是學校,也是產業、社會重要組織。私立大學本來就是財團法人,國立大學校務基金更是重要財源,沒有理由只將大學視為教學場所,大材小用了。

image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台中學研究進化版 的頭像
    台中學研究進化版

    台中學研究中心

    台中學研究進化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