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媒體這麼形容大潭藻礁的幕後推手: 林惠真,東海大學生命科學系(終身)特聘教授兼研發長

由公民團體推動的珍愛藻礁公投在全台捲起粉紅氣旋風暴,其中扮演重要推手的東海大學生態與環境研究中心特聘教授林惠真,也從原本的「宅教授」搖身變成生態保育運動者。過去曾經推動高美溼地畫為生態保育區的她,這次再站出來,坦言困難度更高,但大潭藻礁生態系更為稀罕特別,任何理由都不應該犧牲生態。

林惠真自稱過去是「宅教授」,媽媽總說她是不食人間煙火的學者。她說,以前每天的活動範圍就是從台中市台灣大道二段開車到四段上課,研究範圍也限縮在大安溪至濁水溪,幾乎未曾跨出去,直到4年前因緣際會接觸大潭藻礁,詫異於台灣海岸竟有舉世少見的藻礁海岸線。

林惠真是誰?誰是林惠真?

東海大學命科學系網站介紹,林惠真1984年東海生物系畢業,算起來她應該是1962年次左右,東海生物研究所1986年畢業後七年,1993年取得美國賓州大學生物學博士學位,如果她當年度就回國,照理說應該有機會在東海校內取得教師宿舍資格,教學年資算起來已經快30年了,算是資深老師。

她說她每天從台灣大道二段開車到東海上課,二段的範圍約略在五權路與文心路之間,算是老台中居住區,她是台中人嗎?

根據這則新聞林惠真可能是舊市區長大的小孩。

台中市第二市場雜貨店「隆盛行」老闆黃永輝說,看到從小玩伴「宅教授」林惠真跳出來發起連署,他設據點力挺。林惠真說,市場的雜貨店也發揮大功能。62歲黃永輝祖孫三代經營「隆盛行」超過60多年。他說,與東海大學生科系教授林惠真是從小玩伴,深知她是堅持潛心研究及教學的「宅教授」,去(2020)年12月間,林惠真來找他幫忙,他認為「絕對發生大事了」,而決定力挺是因為「我信任她」。

她對大潭藻礁的認知

說到珊瑚礁,大家都知道是恆春半島特有生態景觀,但「藻礁」是什麼?林惠真以甜點比喻,她說,藻礁比珊瑚礁更稀有珍貴,且容易破碎,它是由紅藻層層堆疊起來,每年春雨過後會呈現整片如紅寶石般的嫣紅色,10年才能累積1公分厚度,「藻礁是軟脆的,就像吃千層派時,一口咬下去就會掉下一堆屑屑。」

「藻礁不只是生物、它更是完整生態系。」林惠真說,大潭海岸沿線有5公尺深藻礁,形成全世界面積僅次於地中海的藻礁生態系,研究期間,曾擷取牛奶盒大小的藻礁,發現內部許多生物連學者都不認得,而藻礁潮池溝內更有一級保育動物柴山多杯孔珊瑚,及綽號「皮卡丘」的小丘多彩海蛞蝓等,顯示其豐富生態群。

細數藻礁群海域的生態物種,包括鯊魚、多種類金錢鰻魚等近百種,林惠真說,連號稱「媽祖魚」的白海豚都來了,若這片藻礁棲地遭破壞,將危及被列為保護區的南側海岸線,永安漁港也岌岌可危。而也因其珍貴,國際保育組織「Mission Blue」將大潭藻礁列為東亞第一個生態希望熱點。

林惠真出生台中世家嗎?以前反空汙,現在還反嗎?台中空氣變好了嗎? 她現在為了藻礁生態反電廠,她的下一站在那裏?回頭看台中的空汙,還是?

她對大潭電廠公投的發言:

正方代表人東海大學教授林惠真今日指出,「珍愛藻礁」是公投史上第一個保護環境的提案,藻礁10年長1公分,藻礁中有孔細,擁有獨特的藻礁生態系,可想而知工程會破壞會、造成不可逆的影響,而開發單位提供的方案中,正是藻礁生長最好的地方。

林惠真指出,不論是原方案還是替代方案,許多工程設施都造成破壞。像是棧橋部分,橋墩建設是破壞,配合大潭電廠所建的排溫導流堤也是,這些設計都讓大家擔心。更遑論防波堤需要巨型沉箱成型,一個沉箱相當於一個籃球場,總計要有303個沉箱放到海底,想像海底生態將沒有可以倖免的,要問難道這些設施沒有浚挖、沒有破壞嗎?。

林惠真指出,這些設計設備包圍藻礁,阻擋與大海隔絕,就好像有人到你家說不會影響到你,但隔天起床卻發現住在安全島上。另外,她也提到擔憂發生「突堤效應」,也就是迎向海流的面呈現淤積、背向海流的呈現侵蝕,強調大潭附近已經是這樣的狀況了,無法預測三接再蓋下去會造成什麼結果。雖然有辦法清淤,但難保清淤方式不會破壞生態。

她認為,台灣西海岸90%都已經破壞得差不多了,台灣聲稱是海洋國家,但大家看看是怎麼對待海岸線的,藻礁擁有整整7600年時間。再看看最近氣候變遷指標,台灣是全球倒數第五名,希望大家不要在議題上捉迷藏,因為不論哪個方案都是破壞藻礁。

提到這裡海岸線的生態,林惠真說藻礁樣貌造成生物豐富多樣性,如紅肉丫髻鮫、柴山多杯孔珊瑚、台灣白海豚。試想不論是哪個方案,周遭建設形成的封閉空間都會造成這裡的生物與外界的隔絕,生物不得其門而入,甚至發生鯊魚走迷宮,而封閉的空間也可能造成海水上升3.5度,等於台灣提前海洋暖化?造成這裡的魚蝦螺貝形同成為「三接海鮮鍋」?

人家都說海洋是溪流的終點,林惠真說,這樣的話三接一但完成,可能進一步影響周邊漁獲量,未來餐桌上的魚可能價格就不是如此了。她強調「不希望未來窮到只剩下電」,這不是經濟與環保的選擇,也不是環保與環保的選擇,而是價格與價值的選擇。現在年輕人已經不知道自然海岸,此次公投是重要抉擇,一但我們決定了、破壞了藻礁,歷史也會記得當初我們是怎樣選擇的。

2018年 中國生物學會公告:理監事改選結果

理事當選9名
當選人(依票數高低排列)
1.關永才
1.焦傳金
3.林惠真
4.李壽先
5.曾晴賢
6.楊嘉棟
6.林宗岐
8.陳一菁
9.紀凱容

May be an image of one or more people and people standing

莊嘉榮臉書 on 林惠真
 
我很認真耐心的聽完林惠真老師的TED演說,以下是我的感想跟提問。(中國生物學會理事長?)
首先,開場,你提到從事海洋研究這麼多年,卻從2018年才驚覺認識藻礁這東西? 那麼該想到的是,為何過去從日治時期到此刻,台灣都欠缺藻礁生態的研究? 是一個長久維持的生態系? 或是一個因為環境變遷而出現的新生態? 所以過去都沒人研究?
您說,你從一個宅教授,變成一個環境運動者。那麼就因為你真的宅,你不了解,甚至也不知道過去桃園沿海的地質海岸變遷,從過去的沙岸淤積海岸地形,轉變為侵蝕海岸地形。
是否探究過,藻礁地質的形成背景,以及為何近年藻礁才大範圍露出的環境背景?
在02:50段落,提到藻礁比珊瑚礁珍貴? 但根據目前更多資料顯示,事實並不然。藻礁跟珊瑚礁並存的環境,是相當稀鬆平常,只是在於生態環境中,誰是主角,誰是配角。
既然你提到大潭電廠提供北台灣六成電力,那麼抵制大潭三接,所造成的能源缺口,是否想過該如何補足?
然後又誇大提到會犧牲四公里的海岸線? 但事實上,大潭三接的開發案,僅在18年前填土的20幾公頃土地,原本國民黨的觀塘開發案,已經廢止,並不會開發海岸線跟沿岸。
在06:13段落,陳示一張觀新藻礁的粉紅礁體照片,論述說看到照片很驚訝,但為何是用觀新藻礁的照片,來論證大潭藻礁的生態?
並且在這段落提到,藻礁可以封碳,而大潭三接的開挖,會把碳挖出來? 這跟事實不符,因為並沒有要開挖大潭藻礁沿岸啊!!
其後,揭露一張灰褐色藻礁照片,提到因為季節變換,珊瑚藻類會被其他藻類取代,所以礁石會變成灰褐色? 這就是一種自然界的競爭關係,那麼珊瑚藻在該地是強勢生態物種嗎?
為何沒去思考到,你所驚嘆的藻礁地形,其實是因為沙埋數百年,近年才因為工業區開發的沿海結構物,改變海流變成侵蝕地形?
在10:49段落,提到50年前的居民,隨手到海邊就可以抓到海鮮請客? 請問當時漁場是沙岸,還是礁岸?
在11:44段落,一閃即過的柴山多杯孔珊瑚,根據相關資料沙埋的資料也顯示,目前發現柴山多杯孔珊瑚的地點,過去是100%的沙埋地形,很可能是隨著海流而來的珊瑚幼苗,近年在此落下,形成新生態。
在13:20分段落,提到海客文化的牽罟漁業,是否宅教授能理解到,這是沙地海岸的傳統漁業方式之一,並非礁岸地形的漁業方式。若要訴求"防止"海岸線流失,那麼應該是要護灘,還是護礁呢?
後續又提到團隊去申請MissionBlue的希望熱點,卻被揭露都盜用觀新藻礁保護區的照片,然後申請大潭藻礁作為希望熱點? 這是否有明顯的偽造文書,扭曲造假嫌疑?
以上。

學界要求即刻改善“慢性暴力、空污霸凌”連署書

號召全國大專教師、學生站出來,為台灣中南部居民長期忍受空氣污染發聲

曾幾何時,我們從看天吃飯變成看天呼吸?
曾幾何時,中央山脈消失看不見了?
曾幾何時,出門運動需要先去環保署空氣品質監測網打卡? 
空污不只是中小學生每天體育課的空污旗、
空污不只是NGOs的上街遊行議題、
空污不只是當地居民的生活問題、
空污更不只是相關系所與領域研究的科學報告;
空污正在分分秒秒、時時刻刻侵蝕着你我自己、家人、親朋好友的健康,空污改善不能等其他法案通過。
台灣中南部地區的空污已經是國家安全與公共衛生的問題,我們正在為此付出更大、更全面的社會成本與代價。
因此,我們號召各位大專院校師生站出來,善盡社會責任,一起監督中央與地方政府拿出魄力與決心、具體即刻改善空污問題。

我們將在4 月22日世界地球日邀請政府相關部門首長、各級民意代表進行對談與表明訴求:
1. 建請陳建仁副總統於立法院106年上半年會期組成中央跨部會小組,並制定具體且積極改善時間表。
2. 政府檢測空污資訊標準化、透明化,全民監督改善進度。

發起人:
林惠真  東海大學生命科學系特聘教授兼副研發長

看似公利,疑似私利,誰是林惠真?

從高美濕地到空氣汙染,又到藻礁保護,事情的本質是公共利益,只是選邊站的時機與動作,不得不讓人質疑,此人背後真正的動機,誰是林惠真?躲在中國生物學會背後的那群人,看似台灣生物學界菁英,他們服務的對象是誰?他們心靈的故鄉在何方?

既然台灣中南部的空汙已經是國家安全與公共衛生危機,為什麼大潭藻礁不可碰觸?甚至要扭曲有限的藻礁知識,來達成特定的目的,這是私利,還是公利?

桃園》鄭文燦:觀新藻礁、大潭海岸不同地點- 地方- 自由時報電子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台中學研究進化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