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產業故事這麼開始,總是令人感動,台灣人的拼鬥精神,技術力、機運加上應變力,造就一個又一個隱形冠軍。

太宇科技,八卦山工廠位在農地上

公司這麼介紹自己:  太宇科技成立於1991年,不論是與全球各大自行車品牌共同合作開發生產OEM車架,或在ODM公司自我設計產品上,一直不斷推出創新設計產品。目前台灣總公司人數250人,專注於高級鋁合金避震車車架生產外,,2013年也於台灣成立碳纖維產品開發中心。越南三個生產基地總人數2,000人,鋁合金車架廠與碳纖維車架廠,主要出口歐洲及北美自行車品牌。負責人蘇開建 (達方電子法人代表),之前為張廖萬祥,資本額8億元,實收4.8億元。公司住址: 彰化市牛埔里一德南路26之9號。

牛埔里耶,彰化重要遺址所在地。

image

彰化總廠所在位置為台鳳段490地號,面積633.98平方公尺是特農丁建,也是公司登記住址26之9號,工廠大門口台鳳段491地號,面積6350.87平方公尺,看起來也是廠房一部分,為特農農牧用地,圖面上看起來工廠還包括台鳳段487及488一部分。太宇科技廠房周邊工廠以丁建為主,包括緊鄰的名億陽工業,部分農牧用地夾雜其中,整體工業地景我行我素,各自自成天地。

一德南路往山上走即是台鳳社區,個人很好奇,有多少比例員工就住在附近?

image

image

ASTRO小帝國

一家中小企業能拿下一個隱形冠軍已屬不易,太宇科技卻在30年的歲月裡,拿下數個第一,堪稱台灣自行車零組件業的「異數」。ASTRO的名號,也早已響徹歐洲自行車市場。

而幕後靈魂人物,正是太宇科技總經理胡紹榮。他思路清晰、為人風趣,首次受訪就口若懸河、絕無冷場。如同他因應疫情無法實體參展,粉墨登場的行銷影片般,讓外界驚呼,「原來,彰化有這麼一家令國人驕傲的世界冠軍!」

Astro and Darfon: E-bike frame producer meets electronics giant - Bike  Europe

太宇的內核是一則又一則精彩絕倫故事。

1980年代,胡紹榮在台北從事自行車零組件貿易業務,做了九年,愈做愈心虛:「這是沒有根的買空賣空行業,」他向老闆表達創業的想法,竟意外獲得支持。

1991年,他帶著五個自行車國家代表隊選手、一位財務,到台中逢甲附近租了間宿舍,情商一家大甲的車廠讓他們見習。就這樣白天去大甲、晚上回宿舍苦讀、畫圖,邊學邊開工廠。

為何帶20出頭的國手一起創業?胡紹榮認為,沒有人比車手更了解車的好壞,一騎就知道了,是最佳品管員。於是遊說他們:「你們如此熱愛自行車,唯一延續運動生命的方式,就是自己造車,兼顧興趣與事業,做出符合消費者的產品。」

瑞振董事長許國忠說,草創車架廠都會從同業挖角,他反其道而行找自行車選手來訓練組裝,再讓他們騎乘檢測,修正到完美為止。「胡總一開始就決定走不一樣的路。」

1990年代,隨著巨大的茁壯成長,大甲已形成自行車產業聚落,他竟另闢蹊徑跑到彰化設廠,抱定走「差異化」路線。從此,展開一場太宇的「奇幻之旅」。

1994年12月5日,太宇創造第一個奇蹟。他去美國Schwinn總部時,發現大廳有台很漂亮的展示車,好奇詢問,客戶回應說,「這是雙避震自行車很受歡迎,一年可以賣一萬台,美國供應商一年僅能做七台,我賣了六台,一台放在這裡展示。」

胡紹榮跟Schwinn索取設計圖想試看看。12月10日回台後,不眠不休跟工程人員徒手磨管子與零件。1995年元月15日,他交出第一台雙避震車架的樣品給客戶:「他一年只做七台,我一個月一台,一年就有12台,你應該下單給我才對!」客戶真的埋單了。

1995年,Schwinn總計下了8500台的訂單。這張單子將太宇過去四年的虧損全賺了回來。一般車架單價80美元,雙避震器車架300美元。「太宇創下世界雙避震車架量產紀錄,也奠定在自行車車架的地位,」他與團隊欣喜若狂。

挺進越南處女地,立下穩固根基

但,考驗隨即而來。1996至1998年間,零組件業者都跟著組車廠到大陸投資,國際品牌也傾向一次性低價採購,如果太宇不外移,恐失去高階訂單。

此時的他,為太宇創下第二個奇蹟。胡紹榮分析大陸的優劣勢之後,2000年1月,率先到越南設廠。這個決策讓太宇立下穩固根基,他將高階產品留在台灣,低階量產移往越南,滿足客戶一站式採購需求。

2005年,太宇開始切入電動輔助自行車(簡稱電輔車)市場,鑽研電輔車車架,還獲得荷蘭皇家自行車公司的青睞,連國王都是它的客戶,逐漸在歐洲打開知名度。

2006年,太宇迎來第三個奇蹟。德國DERBY CYCLE WERKE的經理,看到太宇幫荷蘭皇家車廠代工,也想要有類似的「中置馬達」車架產品。太宇幫忙設計製造完成(ODM),2009年訂單量已成長到10萬台。

當時,他獲知「BOSCH將開放系統給十家客戶使用」時,預判「電輔車將成主流」,遊說德國WINORA集團(旗下有HAIBIKE品牌)的經理趕緊投入電輔車市場,卻屢勸不聽,轉而遊說他的太太(HAIBIKE總裁),最終勸說成功。

2010年元月初,胡紹榮接到一通「改變世界自行車歷史」的電話,WINORA的經理決定到台灣。5日到達台中,開三天會後,德國人鬆口氣說:終於不用左耳被你念,右耳被太太念了,我要回去了。

胡紹榮抓著他的袖子說:「你這樣就想回家了,你用別人的系統就是跟隨者,永遠會陷入價格戰。」當時54歲的他使出看家本領說,我很喜歡騎登山車,現在已經氣喘如牛,如果有電動馬達協助上山,又能回到年輕時,享受馳騁的快感,像我這種年紀已有一定經濟基礎,大多買得起。

他繼續滔滔不絕:你跟隨做一般電輔車,已經落後別人五年,改攻電輔登山車,就是全世界第一個發明者。縱然輸了,就是回到原點,Nothing to lose(沒有損失)。這段話打動德國人,他點頭同意了。

別人眼中的「難」,他看來都是機會

但,挑戰才剛剛開啟。2010年4月底,工程師才劃好圖,8月底就要到德國參展,胡紹榮一看到設計圖,「完蛋了,騎乘時馬達會撞到石頭而損壞,必須用東西保護。」更棘手的是,一天僅能造出一台車。

他語帶感恩,還好2010年春節沒去加拿大跟家人過年,太宇才得以成為全球第一個做電輔登山車車架的公司。大年初五,到東勢找朋友喝茶,剛好有訪客,發現是以前參觀過的「明明」鋁業老闆。閒聊得知他在做機車車架,主動要了目錄。當看到第12頁中間排最右邊一張照片時,驚訝到合不籠嘴,當時台灣的鑄造無法焊接,目錄上鑄造的重機零件竟然可以,進而詢問鑄造件也可以焊接嗎?老闆回說「當然可以」,馬上約好隔天拜訪。

所以,當團隊遇上「無法量產」的瓶頸時,他隨即想到可以請明明幫忙,最後採重力鑄造進行焊接生產車架,解決棘手難題。而全球首部電輔登山車參展後,在業界隨即一炮而紅,胡紹榮說,「從2010年至今,獨領風騷11年,無人可以超越。」HAIBIKE也從區域性公司變成國際級企業,2014年,德國總理梅克爾還特地去參觀HAIBIKE的鑄件電動車。

30年來,太宇從没没無聞到名揚海外,創下無數個第一。

小結: 繼續問下去

這種現場在中台灣似乎不少見,身為規劃者,我們要自問: 這些工廠老闆真的願意屈就於農地嗎?他們有甚麼選項?規劃路徑為何?當這些工廠選擇與計畫內容平行而立,計畫存在的價值難道不會受到干擾嗎?

土地、資本、人力與技術是產業生產要素,當這些隱形冠軍業主選擇在越南設廠時,他們會在異國的農地上蓋工廠嗎?假設答案很清楚,我們不禁要問: 為什麼台灣廠只能在農地上無限制擴張嗎?主動規劃,創造可行的路徑,真的這麼困難嗎?就地合法當然是不好的選項,但是,集中安置,就近安置,真的可行嗎?

 

PS:  達方電子(8163)2021年2月1日日宣布,將以現金12.24億元參與增資方式,取得太宇科技51%股權,加速達方在電動助力自行車(E-Bike)關鍵零組件發展的策略布局。

這是達方近年繼入股世同、統達能源之後,第三步壯大綠能事業版圖的動作。達方表示,太宇致力於自行車車架研發和製造30年,以創新的設計與工法在鋁合金與碳纖維自行車車架上領先業界,2005年跨足E-Bike車架的量產,並設計製造出全球第一款電動登山車。

太宇目前已成為高階避震車及E-Bike開發中心,整合機電、電池、機械系統以提供完整E-Bike車架解決方案。

達方董事長蘇開建相當看好集團在綠能事業的布局展望,預期今年來自電池及組裝事業強勁動能點火下,綠能業務營收占比有望拉高至三成,在快速壯大版圖及擴產帶動下,明年綠能營收挑戰300億元大關。

達方表示,目前太宇客戶群遍及北美洲歐洲的高端主流品牌,生產據點位於台灣與越南,滿足客戶在E-Bike及高階自行車架上追求設計與創新的需求。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台中學研究進化版 的頭像
    台中學研究進化版

    台中學研究中心

    台中學研究進化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