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20、2021、2022到2023,三年多的武漢肺炎疫情,各國只能採取閉關政策,關閉所有人員往來,降低疫情傳播。
國與國的交流停滯,導致旅行業、航空業、觀光產業幾乎停擺,不是一天,而是三年。
各種統計數據三年失真,讓我們看不到世界動起來的指標,只能看到個別國家內部緩慢流動、爭取人民生命財產進一步損失。
三年來台灣已有上千萬人確診感染,1萬多人死於疫情,空白的三年,帶給我們甚麼記憶?甚麼回憶?甚麼教訓?
第一年2020年2月,沒有人知道發生甚麼事情,只希望一切快點結束。除了國門關閉、停止所有人員交流外,政府也束手無策。出入國境14天以上的隔離成為日常,口罩分配、陽性、陰性檢測試劑何時到來,PCR之外還有甚麼選項?變種病毒逐漸進入日常語彙,防堵政策、疫情調查、破口等名詞,每天在新聞出現。
整天戴口罩、視訊教學,視訊開會,隔板吃飯、外送服務突然成為生活一部分。
第二年2021年,疫苗訊息成為媒體的焦點,EUA緊急授權的疫苗成為最珍貴的商品,有錢買不到,各國爭先恐後。在台灣,各種陰謀論言論響徹雲霄,好像沒有打疫苗穩死的。就在這樣的吵鬧中,逐漸地,台灣有愈來愈多人口成為疫苗施打對象,死亡人數沒有攀升,但是恐慌的氣氛有增無減。
繼續戴口罩,現場與視訊教學及會議,跨國視訊交流變得更嫻熟,交叉存在。
第三年2022年,這是更模糊的一年,雖然距離今天更近。因為這一年,疫苗不是問題了,能打得都打了,但是國門還是沒有打開,隔離還是日常,隧道的盡頭在何方,沒有人有把握。看著各國隱忍不住,陸續開放邊境,成千上萬的感染人數起起落落,群體免疫、中重症之外的選項,從4月起,每天近10萬感染人數,SO WHAT?
繼續戴口罩、視訊教學及會議起起落落,抗性愈來愈高,人與人的接觸開始變多,即使疫情開始升溫,為什麼?大概是大家彈性疲乏了,想透透氣。
第四年2023年,3月21日起,確診人數公布走入歷史,一千多萬台灣人成為被感染者,全世界至少7億人中獎,SO WHAT?
2023年4月17日起,幾乎所有口罩限制將走入歷史,隧道出口近了,世界變得很不一樣,我們又能怎樣?我們還想怎樣?
機場開始出現人潮了,我們熟知的世界,回來了嗎?回的來嗎?
1. 疫情當下的密度與傳染率關係論,還要持續關注嗎?
2. 公共空間、開放空間的重要性,會繼續受到重視嗎?
3. 各地土地使用型態會因此出現明顯變化嗎?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