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霧峰人知道,有多少台中人知道,這裡是一座寶藏?
根據農業試驗所網站資料: 這是一個超過兩百人的農業研發機構,總部在霧峰,1978年至今45年
本所創立於1895年,原稱「臺灣總督府農業試驗所」,1945年戰後,改稱「臺灣省農業試驗所」,直隸行政長官公署。1949年改隸臺灣省政府農林廳,1999年7月1日隸屬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農業試驗所原設於臺北市羅斯福路四段,由於都市發展,環境污染,且面積狹小,不足因應現代農業試驗研究之需,1971年行政院核定霧峰萬豐農場為遷建廠址,將土地讓售給台灣省政府,1977年12月遷移臺中縣霧峰鄉萬豐村現址。
霧峰本部占地129.8公頃,其中建築面積33.68公頃,主要建築包括行政大樓,試驗研究大樓及各種附屬建築等。農場面積96.12公頃,灌溉排水設施完善,為全國首善之農業試驗研究環境。
編制所長1人、副所長1人及主任秘書1人,其下設有作物、生物技術、農業化學、植物病理、應用動物、農業工程、農業經濟、作物種原、技術服務及農場管理等十個業務組,花卉研究中心及關西工作站二個附屬單位,秘書室、人事室、主計室、政風室等四個行政單位,並有嘉義農業試驗分所、鳳山熱帶園藝試驗分所。現有人員239人,其中博士82人,碩士129人,編制人員194人,簡任官員多達三十人。
主要從事農藝與園藝作物之遺傳、育種、種原、生理、組織培養、生物科技、土壤肥料、植物營養、病蟲害防治、農業工程及氣象、農業經濟、農業推廣及農場經營管理等之科技研究,以改進各種作物之產量與品質。
除了農業試驗所,彰化大村還有一個重要機構: 台中區農業改良場、在彰化,1984年至今49年
創立於1902年,分別屬於彰化、臺中、南投廳農會,於1924年合併成為臺中州立農事試驗場,建場臺中市郊,其後略有增減改隸,於1950年改組為臺灣省臺中區農林改良場,直屬農林廳,又於1960及1972年先後修改組織規定,定名為臺灣省臺中區農業改良場。
1979年奉臺灣省政府核定進行遷場計畫,在彰化縣大村鄉購地約56公頃,於1984年三月遷於新場辦公外,另於南投縣魚池鄉購山坡地約17公頃,成立埔里分場。1999年七月起改隸直屬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定名為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臺中區農業改良場。
轄區包括台中市、彰化縣與南投縣,區域範圍面積為738,700公頃,其中可耕面積為197,922公頃,水田及旱田之比率為6:4,近年來由於政府提供水田轉種旱作之政策,此一比率將逐年改變。
由於本區氣候條件良好,適合於作物之週年栽培,作物種類繁多及土地高度集約利用為本區之農業特色。依本場一級農業氣象站觀測值顯示,年平均氣溫為 22.4℃,七、八月份最熱,平均溫度為28℃,二月份最冷,平均溫度為16℃,過去十年之年平均雨量為1,376.5毫米,但全年之雨量分配不太均勻,夏天多雨,冬天為旱季。
本場轄區地形可分為沖積平原、盆地、台地、丘陵地及山地五種。濁水溪流域之彰化縣南半部平坦沖積平原,為石灰性粘板岩沖積土,土壤呈微鹼性至中鹼性反應。大肚溪與濁水溪流域之彰化縣北半部沖積平原,為砂頁岩與粘板岩混合沖積土,土壤呈微酸性至中性反應。台中盆地為非石灰性砂頁岩沖積土,土壤呈微酸性反應。八卦山、大肚山、新社、后里、大坪頂等台地為紅壤分佈,土壤呈強酸性反應。台地邊緣及丘陵山坡地,則為面積頗大之黃壤分布,土壤呈酸性反應。至於高山地區則屬於林地砍伐後之森林土壤。
編制員額68人,其中試驗研究人員57人,行政人員11人;研究人員包括場長1人、研究員6人、副研究員14人、助理研究員34人及技佐2人。另,技工、工友及駕駛27人。
掌理下列事項:
- 區域性農作物(包括農藝、園藝及特用作物等)與蠶蜂品種改良、種原繁殖及栽培管理技術之改良研究。
- 應用生物技術、農產品品質檢測及加工之改良研究。
- 區域性農作物病蟲害、防治技術之改良研究。
- 區域性農業機械及自動化之改良研究。
- 區域性土壤肥料及有機農業之改良研究
- 區域性農業推廣、農業經營及農產運銷之改良研究。
- 各改良場改良研究成果之保護、管理及運用。
- 區域性農業之示範推廣。
- 其他有關農業改良及調查改進事項。
這麼多的農業單位在中台灣,紮根這麼深,他們對農地他用有何看法?有何積極作為?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