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找到一個有趣的住址,台中市民權路50號,新永勝實業公司,負責人黃志成,資本額500萬元,1969年成立,2021年解散,據稱這是台灣縫紉機產業的發跡地,類似資訊如何求證呢?

新永勝實業有限公司

民權路50號是大火後重新改建的透天店面,之前的建築資料還在嗎?

相片

類似的產業發展歷程軌跡,台中人及台中市主管機關關心嗎?

台中歷史博物館呼聲多年,至今沒有下落,台中人對自己的城市如何走到今天,照理說,應該要有一定的好奇心。

台中市政府呢?經濟發展單位,文化資產單位、文獻保存單位等,他們可曾想過保留這些產業發展點滴是台中市政府無法推卸的重責?

台灣縫紉機發展史,一頁滄桑

1984年報導,台灣縫衣機工業的升級史,可追溯到四十餘年前日據時代。當時世界縫衣機市場盡是歐美工廠的天下,日本才剛學步。台灣的家庭式工廠,從日本進口零件裝配開始,進一步仿造。老師傅全憑經驗行事,沒有製造圖,零組件因為不夠標準,除了不易互換,裝配也只靠技工逐一以手藝校正零件缺憾,拼湊而成,即使技術最好的技工,也要兩、三天才能裝妥一台縫衣機。

在品質差、缺乏競爭力的情況下,廠商只能在關稅保護下一窩蜂搶國內市場。直到一九六三年,台灣勝家成立,引人先進的生產技術,困境才出現突破契機。

勝家的投資案,曾引起縫衣機業者一片反對聲浪。但在「進口替代、出口擴張」的政策背景下,經建會的前身、當時的美援會認定,台灣當時仍進口不少高價縫衣機,勝家一向走高品質路線,不致威脅國內生產低價位縫衣機廠商的生存;另一方面,經由勝家的技術轉移和零件採購,更可以改善我國的縫衣機零件製造技術。

於是政府開出三個條件,核准了勝家的投資申請:勝家應在本地採購八三%的零件:勝家有義務供應同業標準零件;產品儘量外銷。

「掛上自己響亮的品牌,勝家非確保品質不可,」台大經濟系教授薛琦認為。

確保品質首先要把零件做好。面對良莠不齊的衛星廠,勝家採取了一系列行動:品管訓練,技術指導、甚至免費提供測量器具和藍圖。據估計,全台灣三百多家家用縫紉機零件工廠,有一半曾經受到勝家的技術援助。

勝家對改善縫紉機零件的精密度以及標準化,有很大的貢獻,」全國最大的利澤工業衣車廠副董事長張曉東承認。

縫衣機有兩個心臟零件:梭膽及線圈盒,當時台灣無法生產。經過勝家轉移技術,六年後,台灣不但能夠製造,而且比進口貨便宜一○%。今天,台灣家用縫衣機的自製率,已高達一○○%,並成為主要零件輸出國。

六○年代衛星工廠的基礎建立後,台灣縫衣機工業二十年來一直穩定成長。外銷數量每年平均增加三成,終於登上王座。在勝家設廠前十五年,每年外銷平均成長不到一○%。

基礎打好,台灣製造的縫紉機開始挾便宜而優良的人力,攻陷中、上價位市場,箭頭直指日本的王牌–質輕而花樣繁多的家用鋁合金萬能縫衣機。

黃志成是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台中學研究進化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