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台中人,從小在台中出生長大,到了七十歲,赫然發現對台中這塊土地既熟悉、又陌生。
何澄祥,1949年次,自稱台中市原住民,也就是在台中市中區出生長大的台中人,淡江大學國貿系畢業,出身聯福集團,擁有麵粉廠、餐飲業、報關行與化工廠等投資事業,坐擁台中市自由路與中正路口地王寶座多年,見證台中市中區的繁榮與衰敗。
賴明聰,1952年次,台中北屯賴家子孫,成大機械系畢業,1970年到台南時發現當時的台南比台中繁榮,曾幾何時,台中市已經躍身285萬人口都市,台南市還在180萬人口上下翻滾中。明聰兄出身於印刷世家,父親創立信義美術印刷公司,曾擔任過省印刷聯合會理事長,長年致力於建教合作推展。賴家的積善樓也是北屯地標。
兩個70+老翁聊台中開發史的畫面,值得紀錄。
從無到有、從有到多的台中土地開發
從個人家族史到台中盆地開發史,張達京(1690-1773)、藍廷珍(1664-1730)、從蠻荒地到屯墾、從水源開闢到水利設施與擴大屯墾,從耕地到聚落,從聚落群到台灣省城、市區改正計畫、鐵路車站,台中市在兩人小時候,人口不及10萬人,市區集中在火車站附近,70年後的今天,台中市人口285萬人,土地面積比東京都還大,從台灣大道到台中城市歷史博物館最佳區位,成功嶺、都會公園、清泉崗機場山海視野。
兩位70+老翁顯然不服老,他們相信,未來的台中應該要更好,前提是,我們要成為有自覺的城市,要學會發掘歷史,尊重過去,才能找到前進的智慧。
怎麼做? 50億元基金
台中29區+1,30大家族每戶投資一億元,市政府配合款20億元,以50億元為種子,打造兼具人文、研發、典藏、教育、觀光功能的台中歷史博物館及家族據點,這是家族投資,也是歷史回饋。
有了綿延百年的家族背景,台中人或許才能有機會一窺葫蘆墩水圳點滴,六館業戶的創建與移轉,各大聚落的興衰,更重要的,台中市街的興起與擴張。
認識台中之商業模式內涵
這麼樸實、具備高度公益的想法,有可能透過商業模式達成目標嗎?認識台中當然不能停留在既有的文獻框架,尋找可以感動人、與人生活與生命連結的台中故事、土地新想像如果只靠政府資源,勢必會陷入另一種意識形態、政治目的之爭,商業模式business model代表營利性、供需法則、市場考驗等難關,博物館展示與教育宣傳是平台、也是窗口,透過商業模式可以連結更多人與資源,創造永續模式,值得期待。
生命的價值在於延續性,城市是人類成長的據點,也是人類累積能量的儲槽,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獨特的故事,台中已經置身事外太久了,台中城市博物館的建置是正確的方向,也是豐富台中土地的養分來源,繼續努力!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