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漫畫博物館能做甚麼? 在供給面,蒐藏展出本土作品?蒐藏來自世界各國的作品,交流互動? 在需求面呢? 社會大眾走入博物館能得到甚麼?他們為什麼要花時間進入此類場域?

創作漫畫與享受漫畫作品是一種產業鏈的概念嗎?有人製作,有人消費,大家快樂,僅止於此。這樣的行為舉動與造車及買車有何差異?蓋學校、找老師、收學生,教育產業鏈對漫畫博物館有何關聯性?

漫畫有何特別之處,需要我們社會投入資源,創造一處博物館?沒有漫畫博物館,又會怎樣?沒有歷史博物館,又會怎樣?

可是,如果有漫畫產業鏈博物館,上中下游的產品與知識緊密連結,搖身成為多樣性主題樂園或大型購物中心,既豐富又平易近人,這時候,博物館還是博物館嗎?

When a comic museum becomes a shopping center, will you go there, how often, and what can you get? Or, how much can you make?

當台中監獄舊址遇上國家漫畫博物館,限制與自由在此交會,我們可以預期甚麼樣的火花呢?

國家漫畫博物館在台中,然後呢?

台藝大教授殷寶寧在2024年出版的博物館學季刊指出,

文化部於 2017 年起推動「國家漫畫博物館(2017-2029 年)」公共建設計畫,可視為鄭麗君部長任內,積極以歷史論述重構的各種公共建設佈建,作為重新建構臺灣本土認同與歷史詮釋視角的一部分。

「漫畫」為大眾流行文化之一環,自有其所依循之商業模式與次文化。 經常被視為屬於小眾/特定族群,甚至從藝術史的角度言,每每引發激烈辯論,關於「漫畫」是否屬於藝術創作的範疇,具濃重次文化的「漫畫」 與「國家」/官方政策之間得以構連,甚且與具有殿堂形象的「博物館」 機構並置,這其中牽動著何種作用與想像,為本文所欲探索之起點。

國家漫畫博物館從中央政策定案,到宣稱與臺中市政府合作,復歷經重新選址等周折,最後擇定以文化資產活用方案來設置博物館;其博物館籌備工作等軟體規劃與硬體建構磨合等課題,讓博物館籌設的戰線牽動涉及更廣,忽略攸關設置漫畫博物館的內涵與價值討論,使文化成為服務於行政的功能性存在,陷入失去文化批判性能量的危機。

在博物館籌設開館緊鑼密鼓之際,本文從構思規劃籌備階段的各種折衝協商為主要論述思辨 場域,試圖從這些價值辯證中,提出對漫畫博物館想像性願景的觀察與反 思,以對話於即將落成的文化行政產物。

甚麼意思? 她反對這項籌設計畫嗎?還是她對進行中的籌設計畫有其他期許,欲言又止? 政大台史所李衣雲教授2018年對當時預計在台中水湳經貿園區興建的國家漫畫博物館計畫提出建言: 「漫畫必須被視為藝術,才能進入博物館嗎?」

李老師自博物館發展脈絡談起,正如法蘭克福學派(Frankfurt School)的批判,立基在蒐獵奇珍異寶的博物館是菁英的、貴族的、本真的,使得被網羅入博物館系統的物件脫離原生脈絡、使用價值消失,轉而被分類學賦予了另一種詮釋的身份。西方博物館價值所樹立的「高級文化」,即與低俗的、日常的、用過即逝的、商業消費的「大眾文化」產生二元對立,現成物(ready-made)還須透過藝術手法轉化,以達達主義或複合媒材的姿態,方能進入博物館殿堂。

然而,日常生活乃是人類文化的一部分,「是時代的精神體現、一種生活方式與氛圍、一種認識世界的體系。」漫畫博物館應秉持博物館的存在意義與價值,以「作為記憶歷史的場域」為定位,不局限於大師作品,展現真實流通的庶民記憶。昔日對日本漫畫的盜版、挪用、抄錄等難登大雅之堂的行為,產生了獨有的版本、分鏡、紙質、以及通路,是臺灣漫畫的發展歷程,如何能在蒐藏脈絡中將日本漫畫排除在外?繼而我們可以質問蒐藏的價值判斷基礎、質問知識價值體系的定位、質問將展現的是誰的集體記憶,而又由誰來決定蒐藏?

多名台灣動漫界代表

(前排左起:台藝大副教授殷寶寧、政大台史所副教授兼動漫展策展人李衣雲、台灣文化政策研究學會理事城菁汝、台灣動漫畫推廣協會理事長蘇微希;

後排左起第二屆行政院新聞局劇情漫畫獎得獎人陳柏堯、奇異果文創總監劉定剛)2018年1月27日在博物館:文化政策與動漫

政府推國家漫畫博物館 動漫界批不懂動漫

除此之外

針對文化部要在中台灣電影中心設立「國家級漫畫博物館」,希望打造台中成為ACG動漫遊戲(動畫Anime、漫畫Comics與遊戲Games)產業中心;2018年6月,故宮也將展出去年3月逝世的台灣漫畫大師鄭問的作品,成為全世界第一位踏入故宮的漫畫家。 參與該場次論壇者也質疑:

多名台灣動漫界代表27日都在一場論壇上質疑,儘管台灣擁有大批動漫迷及豐沛的漫畫原創者,但這些人才都在1990年後,西進中國大陸。如今,大陸動漫產業鏈已經成形,但台灣官方至今對動漫產業的發展,卻只停留在設立博物館,或在典藏宮廷文物的故宮展出次文化的漫畫展。

台藝大副教授殷寶寧受訪時就指出,政府太不了解動漫界,才會以為設立國家級的動漫博物館,就可以帶動動漫產業的發展。殷寶寧說:『(原音)就是說,現在能夠在檯面上做決策的人,在我們的小時候,可能都是認為漫畫是不好的、是負面的,就這些人可能相對對漫畫是不了解的。但是如果你去觀察,譬如說每年的同人誌、動漫博覽會,那個產值是非常高的、有一個很堅強的次文化群體在那裏。但是這群人顯然他們有點覺得說,跟政府這些人是沒有溝通的。所以我覺得,其實政府對他們太不了解、太不熟悉,以至於只會用這種「漫畫博物館」看起來好像是國家做了某種對於漫畫這個主題的投資。』

殷寶寧進一步指出,即使台灣需要一個國家級的漫畫博物館,但這個博物館是單純只做教育、展示及保存漫畫史料?還是肩負帶動產業發展的能量?這都是主管官員應該深入省思的地方。

所以問題應該停留在二元對立,興建與否嗎?還是興建加上其他? 2021年當時文化部長李永得曾經表示對漫博的期待:

「帝國製糖廠台中營業所在交通便利性、空間現況都非常理想,希望能像京都漫畫博物館提供台灣民眾親近漫畫的場域,尤其閱讀空間的規劃更是重要,希望未來民眾前往國家漫畫博物館可以閱讀到全世界的漫畫,無論新出版、絕版漫畫都可以匯聚在這座即將被實踐的新館舍中。」

籌備小組發表於2020年11月的《漫射報》第一期,前台史博館長林崇熙為文寫道:「漫畫博物館要以虛擬(關係蒐藏、網絡研究、共筆展示)跳脫實體(博物館的場址、園區、庫房、文物、展覽、體制、員額、經費、計畫、採購、核銷、……),才有機會讓漫畫、漫博、及自己的生命自由翱翔。」

各唱各調,興建與否還是沒有定論?論者指出,漫博籌備小組七點發展目標(以漫畫為核心的跨域研究、建構漫畫知識論、培植專業軟實力、建立漫畫資源網絡、「漫畫演繹」行動蒐藏、全民參與漫畫、漫畫人才展演場域),並觀其願景(與民共享新型態博物館),會發現期待與發展目標願景的落差。

很可惜,個人的童年沒有進入漫畫的世界,謹以此作為與漫畫溝通的路徑:

~漫畫是我們幾乎共同擁有的童年回憶,但提到漫畫,筆者所屬的Y世代(千禧世代)第一個提起的肯定《灌籃高手》、《七龍珠》、《名偵探柯南》這些至今仍以動畫、電影形式紅透全球的日本漫畫;而90後出生,從小就開始使用數位網路的Z世代,則培養出用手機閱讀下滑式韓國條漫、遇到紙本漫畫分鏡反而不知如何讀起的習慣。當日韓文化壓境時,曾經極度弱勢、甚至讓臺灣人尷尬地說不出作品名字的臺灣原創漫畫,是如何重拾過去並創造未來呢?就讓這本專刊與筆者娓娓道來。

最早期的漫畫在臺灣來自日治時代,但有趣的是,由於漫畫的通俗易讀性,無論是日本總督府還是國民黨政府,都將其運用為意識形態宣導的工具。1935年,臺灣博覽會的紀錄圖中出現了當時軍國主義漫畫角色《野良黑》的立像,可見得其受歡迎的程度;而國民黨政府在主打「反共抗俄」政策時,也使用《漫畫半週刊》等雜誌刊載具有強烈政治意涵的作品,就像美國近代在好萊塢電影中大量灌輸美國為世界警察的劇情,可以看到娛樂載體試圖傳遞主事者價值觀的無所不在,這也是漫畫史無可否認的一部分。

當然,人民也擁有畫漫畫為自己發聲的權利。戰後60年代,臺灣漫畫迎來第一次的爆發,以三輪車或腳踏車移動的流動租書攤大受歡迎,大人小孩都沉迷於這項輕鬆便利的娛樂。當時的閱讀主力來自盜版翻印日本漫畫,也開始有創作者發表臺灣漫畫。最成功的案例就是葉宏甲(1924-1990年)筆下的《諸葛四郎》系列。曾赴日深造西洋畫學,因政治諷刺漫畫在50年代曾遭政府祕密囚禁的葉宏甲,年少吃過不少苦頭,直至1958年在《漫畫大王》周刊連載《諸葛四郎》一炮而紅 (葉宏甲)。當時街頭漫畫以古代中國為背景的武俠故事最受歡迎,而《諸葛四郎》便是其中佼佼者。( 2003年2月24日,葉宏甲之子葉佳龍將本作手稿與漫畫捐贈給國立交通大學典藏。 )

國家漫畫博物館在台中,然後呢?

《諸葛四郎》不僅自1962年起接連改編為臺語黑白電影、國語電影,1985年還以連續劇《四郎與真平》在華視登場。作品中的角色更出現在童玩尪仔標、尪仔仙、面具、文具或書籤上頭,如今臺灣影視、文創界大談IP,事實上《諸葛四郎》正是臺灣五、六年級生耳熟能詳的原創IP,在那個經典港劇《楚留香》席捲全臺的時期更顯難能可貴。如今也在葉宏甲長子葉佳龍先生的努力下,以紙風車劇團兒童劇、3D動畫電影等型態持續推廣給下一代的兒童。

遺憾的是,認為「漫畫有害兒童身心」的迂腐思想未曾停歇。1966年政府嚴厲執行的出版品審查制度,從此扼殺了臺灣作家、漫畫家的創意。漫畫送審費用是定價的40倍,小本經營的出租店無法承擔,導致漫畫出版量大為減少,葉宏甲、劉興欽等知名大師以外的無名漫畫家失去頭路,直到日本動畫興起、1970年製作公司來臺招募人才,臺灣漫畫家才能重拾畫筆加入動畫公司,卻也因此讓臺灣漫畫原創消失,淪為代工業國。

1984年,由於之前的臺日斷交影響,導致政府決定實施「取締違規出版連環圖畫獎勵要點」,嚴厲查禁流行的日本漫畫,導致了1986至1987年這段時間,臺灣市面上幾乎再也看不到日本漫畫。60年代與80年代這兩次取締,也造成臺灣原創漫畫的巨大斷層,是臺灣漫畫的第一黑暗期。即便沒有禁止臺漫出版,但浮動式檢查標準與太多限制,造成出版社與畫家創作上的艱難與高成本,名畫家也紛紛放棄作畫,導致80年代以後出現的臺漫作品,與傳統的臺灣漫畫有著脫鉤現象。

第二次的黑暗期在2000年後,曾經伴隨千禧世代的《灌籃高手》、《七龍珠》等大作興起,日本漫畫進入正版授權的黃金時代,本土漫畫隨之在這些熱門讀物的漫畫雜誌潮中取得一席之地,漫畫家成為媒體寵兒。然而因為影視、電玩產業的飛躍發展、網際網路興起,受眾大舉投入新媒體,對傳統出版產業造成衝擊。1995年《七龍珠》下檔,造成日漫龍頭《週刊少年JUMP》銷量腰斬的窘境,仍在孵育中的臺漫更是毫無招架之力,漫畫雜誌潮僅停留在1992至1997短短五年間便告終,當日漫的獲利減少,需要較高成本經營的臺漫也失去發表舞臺。大量創作者從此轉入「同人誌販售會」,在2002年起舉辦的開拓動漫祭等活動中自產自銷,以小額收入的概念維繫臺漫火苗。

暴起暴落,曾經陷入絕境的臺漫在政府超過十年的扶持下迎來轉機。2009年中央研究院執行、2019年轉由文策院營運的《CCC創作集》,以政府預算邀請新銳漫畫家們創作國科會的史料研究,不但將原本嚴肅的學術資訊轉化為生動有趣的漫畫,更創造出獨具臺灣歷史、民俗、生態等,題材堪稱前所未見的作品,如左萱《神之鄉》、張季雅《異人茶跡》、韋蘺若明《送葬協奏曲》、常勝《閻鐵花》等紛紛售出海外版權,甚至改編為人氣電視劇的代表性IP,且逐漸培養出一批全新的臺漫讀者。而國家亦積極帶領漫畫作品參與法國安古蘭國際漫畫節等大型展會,作品在海外不斷受到肯定,臺漫正逐漸步向全世界,藉由好故事讓世界認識臺灣。

臺漫的歷史顛沛流離且備受打壓,卻從未斷絕創作的薪火,反倒在廢土中綻放美麗的花朵,恰恰反映了臺灣人打不死、不退縮的硬頸精神。國漫館的成立是一個里程碑也是下一個起點,讓我們一同打開作畫精美、品質優良的21世紀臺灣漫畫,在最熟悉也最熱愛的這片土地尋獲專屬於我們的感動。~

國家漫畫博物館已經進入籌備營運階段,典藏、研究、教育推廣、加值應用等工作勢必會加深、加廣,在此同時,興建博物館應該與其他項目結合,新的博物館應該不是菁英的代表,只會是其中一份子。

2023年12月23日開館試營運

文化部指出,國家漫畫博物館園區總基地面積達2.75公頃,規劃總使用空間超過7,345坪,北側基地未來新建主場館規劃將超過6500坪。展覽先行的東側基地共由15棟歷史建築組成,首檔展覽即以東側基地全園區完整規劃為目標,共有8大主題策展、3大空間亮點。同時充分考量觀眾需求,除優化停車場域,並招商提供具漫畫特色的輕食、飲料,完整提供國家級漫畫博物館園區整體服務。

8大主題策展以讀、品、住、轉、泡、追、畫漫畫及體感劇場出發,期待觀眾進入園區能沉浸式體驗漫畫的魅力及官舍群特有的空間氛圍。如在整個園區可說是精神時光屋的演武場,「臺漫的魔幻時刻」特展以打開時間膠囊概念,展出歷屆金漫獎經典作品及典藏,包含劉興欽、許貿淞、游龍輝、蕭言中等手稿。來自不同金漫得主的珍貴記憶片段,不僅看見不同世代的共同記憶,也逐步勾勒未來國家漫畫博物館輪廓。

而為延續宿舍的空間概念,特別規劃漫畫旅宿「HOSTEL NAME ネーム COMICS in TAIWAN」,以廢廢子《廢廢子の充氣大冒險!》、每日青菜《Day Off》等7個愛情與關係為主軸的漫畫,創造出7個專屬漫畫作品及作者的風格空間。「漫畫雜貨屋」以日常生活裡的商店,在阮光民《用九柑仔店》與謝東霖《神明便利商店》作品中,藉由柑仔店與便利商店2個在不同世代臺灣人熟悉不過的風景,呈現2位漫畫家大量使用臺灣元素的創作,以及漫畫作品授權影集、舞臺劇等各種跨域的可能。

其他展覽包含臺中首展呈現臺灣漫畫產業職人精神的第14屆金漫獎特展「職人魂.臺漫ALIVE」、以日漫入射再次思考臺漫系譜的「當臺漫成為光譜-臺日動漫美學特展」、敖幼祥及魚夫等8位漫畫家經典與世代對話的「漫流來襲-經典與世代的對話」、漫畫家Litalan嵐作品《山神一家》結合5位職人共同以味覺演譯的體驗式策展空間「圖像味覺:峰味VS.風味」,以及「泡漫畫-公共澡堂體驗」、「時代封面-臺灣漫畫雜誌流行回顧」、「阿甘與阿諾-從漫畫、動畫到故事屋」等。還有臺灣漫畫家氫酸鉀、凱子包、李隆杰及日本深谷薰、巴西盧卡斯等將帶來現地創作。

文化部表示,國家漫畫博物館園區東側基地開放參觀後,特別規劃夜間「大樹榕光」展演、鏡湖及園區整體的光環境,以及與大家玩起躲貓貓的《小猫巴克里》等3大空間亮點;假日亦安排「漫慢晃」市集等精彩展演活動。

臺中市議員黃守達(左4起)、江肇國、立法委員黃國書、文化部長史哲 、行政院副院長鄭文燦 、臺中市副市長黃國榮等於國漫館開展試營運開幕式合影。

行政院副院長鄭文燦、文化部長史哲、臺中市副市長黃國榮、立法院副院長蔡其昌、立法委員黃國書、臺中市議員黃守達與江肇國、

京都國際漫畫博物館事務局長勝島啟介、北九州市漫畫博物館館長田中時彥、比利時漫畫藝術中心館長Isabelle Debekker、

英國漫畫策展人Paul Gravett、日本漫畫家深谷薰、日本漫畫家有馬啟太郎及漫畫產業各界貴賓。

台灣本地人的期許與想像

洪德麟是台灣漫畫家、評論家、漫畫史學家,曾畫過20多本武俠漫畫,發表過上千篇漫畫相關文章,1984年促成第一屆全國漫畫大擂台;後來轉為漫畫研究工作者,對台灣從日治時期到現代的漫畫發展始有深入研究,出版多本數位書籍記錄台灣漫畫界的歷史,並於1991年獨資成立台灣首座漫畫圖書館,立志要建立一個對從事漫畫研究的學者、學生,保存及提供漫畫研究的資源。

洪德麟表示,過去台灣漫畫一直沒有受到重視,他至今還有個心願沒完成,就是要做世界漫畫博物館,讓世界各地愛漫畫的人知道台灣漫畫。

台灣知名漫畫家葉宏甲之子葉佳龍,為響應國家漫畫博物館即將於年底開展,今日在典禮上也簽屬文物捐贈意向書,將父親的作品手稿、漫畫書、相關文物及數位檔案捐贈給文化部,期盼讓《諸葛四郎》系統作品能以更多不同形式重返眾人眼前。

葉佳龍表示,他父親在1958年創作諸葛四郎實現漫畫夢後,他因為對於國漫館有很多期待,期待能成為老中青少都能一起度過一個美好時光的地方,所以決定把諸葛四郎手稿等文物捐贈出去,因為諸葛四郎影響一個世代人的童年,代表當年流行文化、歷史,也是他們的共同記憶,應該屬於社會公共財,希望未來大家在國漫館認識諸葛四郎,了解漫畫來時路更珍惜現在,未來的漫畫路能走得更好。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台中學研究進化版 的頭像
    台中學研究進化版

    台中學研究中心

    台中學研究進化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