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一場座談會中聽到一個有趣的名詞,漫畫感。
cartoonism? comicsism? sense of comics?
有人指出類比說明,例如,說到故宮就想到翠玉白菜,那麼說到漫畫博物館最先想到的甚麼呢?漫畫家?特定漫畫作品?還是XX劇情故事?
老實說,這是一個不容易理解的概念。
識者指出,【帶了點漫畫感的海報設計】: 有時候海報加入點漫畫的線條,會產生出截然不同的感受,有種很生動的氣氛,許多日本海報都會加入漫畫元素在裡頭,滿喜歡這種表現方法呢!
漫畫感在此處代表漫畫線條與視覺感受。一個活動海報因為增加了漫畫人物線條,立刻呈現不一樣的設計模式。
這就是漫畫感嗎?
那麼,神聖性呢?這又是甚麼概念?
神聖是一種相對的概念,神與非神,神聖對應到空間,代表改場域對神與非神感應的氛圍。
進入森林,進入皇宮,進入宗教場所,對大自然、對皇權、對信仰力量自然產生神聖不可侵犯的感覺。
進入漫畫館,如何連結神聖性?透過視覺,還是其他感官?
漫畫人生、漫畫台灣
2023年第14屆金漫獎頒獎典禮上,文化部長史哲說: 漫畫是視覺藝術、故事開發,更是影視產業分鏡、分格前身的三位一體創作。
漫畫家葉宏甲之子葉佳龍(1956年次,留學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德森校區)在典禮上簽署文物捐贈意向書,以行動支持即將開館的國家漫畫博物館。葉佳龍感性地說,父親葉宏甲創作的時代面臨著戰爭、貧窮、白色恐怖、審查制度,但他仍努力堅持。父親所創作的《諸葛四郎》影響了一整個世代的童年,代表的是當年的流行文化、歷史及所有臺灣人的共同記憶,「《諸葛四郎》代表的是一個社會的公共財」。
葉佳龍說,「我們何其有幸,生長在自由創作的年代,不僅有政府支持,還即將有國家漫畫博物館」,期待國家漫畫博物館的團隊能像父親一樣努力堅持,讓國家漫畫博物館在成立的時候,老中青三代一起去度過美好的時光,也能透過新媒體、新科技,不僅讓大家緬懷歷史,更能接觸新漫畫、新動畫,以及各式各樣新的內容產品。
葉佳龍這句話最令人震撼: 希望國家漫畫博物館成為臺灣漫畫家的搖籃、舞臺及面對世界的窗口,內容產業能如同半導體產業一般,成為臺灣的驕傲。
搖籃 cradle
舞臺 stage
窗口 window
這應該是國家漫畫博物館成立宗旨的最佳寫真,CSW。
原來漫畫感與神聖性這麼務實,這麼在地,這麼台灣!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