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顯示,這是一處1999年發起,至今尚未通過都市計畫的開發案,面積從2004年列為重大建設的142公頃到後來逐漸擴大的400多公頃,到現階段約435公頃,區內超過九成是非都市特定農業區土地。
從璞玉計畫到知識經濟旗艦園區,隱晦的農地待價而沽,客家文化隱藏其中,這裡到底是誰的故鄉?誰的新故鄉?
這裡適合開發嗎(區位條件)?這樣的開發案具備高度公益性與必要性嗎?
這裡是新興的大學城(陽明交大要了33公頃大學用地)?產業專區(138公頃)?還是一般生活區(住商分區113公頃)?公共設施用地高達152公頃。現況人口1.9萬人,計畫人口卻只有2.5萬人。
20多年了,這些問題還沒消除,還在空中停留。
20多年了,該問的問題應該都被問過,3760多位地主,反對的還是反對(人數雖然略有下降),贊成的超過九成。
特定區計畫的問題在於,計畫屬性過於封閉,自成一格,等於是在竹北挖出一塊租界區。照理說,這裡如果要研擬都市計畫,應該從竹北、竹北縣政中心、竹北高鐵特定區整併後定位之,屬性比較接近擴大都市計畫,一方面彌補既有計畫區,另一方面透過計畫分派新的功能。
只可惜,20多年了,這裡還是特定區,計畫整併遙遙無期。明明新竹科學園區及新竹工業區就在附近,卻無能與其掛勾。
不走下去,維持現況真的比較好嗎?現況真的沒有農工住互相干擾的現象嗎?這些干擾自己會消失嗎?
借貸500多億元進行區段徵收,換取更高價值的產業用地及住商用地,真的是一條不歸路嗎?
老實說,這個案子早就應該從新竹縣市合併檢視之,區內的大眾運輸系統格局,甚至周邊環北路(緊鄰台元科技園區)等農業區土地也要一併納入檢討。
走到今天,改來改去,趕鴨子上架,卻毫無新價值挹注(社會住宅、平價產業用地、先租後售執行機制、智慧運輸系統、環境風廊評估、都市縫合等),走了20年還停留在傳統規劃思維,這才是令人擔心的退步價值。
要靠一所大學撐起一片天,且只引進不到3000學生,435公頃耶,這是開玩笑嗎?農地轉型問題不大,重點是,農地轉型後,誰得利?誰受害?這些問題我們願意公開面對與釐清嗎?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