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閱讀中興新村周邊相關資料,赫然發現(其實以前看過,但是沒留下印象)一處位於草屯都市計畫農業區西側邊界的長型聚落,南北長達1690公尺。
這處鄉村區乙種建築用地聚落兩邊被農業區及農牧用地包圍,實在壯觀。
復興路北側臨碧山路,南側接到聚落區及溝仔墘社區活動中心,很奇特的安排。
從南到北,整整1690公尺長,道路兩側充斥單排民居,後院? 自己想辦法。
這麼多年了,這樣的地景似乎大家習以為常,雖然緊鄰的農地上也陸續出現人為構造物,反正,兵來將擋、水來土淹。
這是甚麼樣的地景? 原來是日本時期留下的飛機埕,南北長達1.5公里、東西寬90公尺,成為全台灣唯一、也是全世界罕見的直線帶狀聚落。
從飛機跑道到災民安置: 復興社區
復興社區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59年的八七水災。那場天災摧毀了月眉厝和溪洲兩個聚落,讓數以千計的居民無家可歸。由於月眉厝地勢低窪,靠近貓羅溪,居民擔心大雨會再度沖走房屋。政府因此選擇了日治時期的飛機跑道和停機坪作為新家園,安置災民,並命名為復興里,寓意災民在此復建興盛。
復興社區的永久屋於1964年建成,成為全台最早、規模最大的永久屋。
這些房屋沿跑道兩側興建,每六戶為一單元(每個單元大約30~40坪),中間留一塊小空地,作為公共空間。住戶們在這裡曬菜脯、晾衣服,晚上一起看電視,鄰里之間的感情非常緊密。
隨著時間推移,八七水災的受災戶的第二代、第三代相繼出生,房屋也陸續改建,但受限於跑道的地形,道路無法拓寬,社區因此變得擁擠。
這或許就是台灣都市計劃及非都市土地的日常,以不變應萬變。線狀聚落變成現況聚落,任憑東西南北如何變化。
這條路上的小孩到那裏念書呢?隔壁的碧峰國小,就在西側平行的立人路上。
走過鄉間小路立人路441巷可以到達國小上學,國中呢?
除此之外,草屯都市計畫還有些許地景令人疑惑。
1. 工廠進出從農業區,後半段卻是工業區,這種建造誰核發?這種人工地景草屯人認同嗎?有何無奈?
2. 工業區看起來並沒有整體規劃,當大家喊說缺產業用地之際,草屯工業區硬是出現工業區住宅,誰能奈何?
這種都市計畫區存在的價值實在令人質疑,計畫看起來反而有點礙眼。
就在不遠處,進行中的中興交流道新訂都市計畫區內,非都市土地特定農業區農牧用地上卻長出住宅社區,這種存在,或許鑽營法律漏洞可得,但是當都市計畫來臨時,這種存在導致的緊張關係,誰來化解。
誰的都市計畫?誰的家鄉?
當過往合法與非法,白色與灰色已然與台灣各地方土地交織成不戶隸屬共同體,都市計畫真的走得下去嗎?
都市計畫絆腳石之說,真的沒道理嗎?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