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台灣媒體市場


 


維基百科統計,台灣2300萬人口的市場中,全天24小時播出的電視台有7家,相比之下,美國有三家,英國有三家,日本一家也沒有;台灣有各種廣播電台200多家,各類雜誌4000多份,報紙2500家。除此之外,台灣衛星新聞採集系統(SNG)的覆蓋密度也被認為最高。



然而這些數據反映到地方來,個人卻感受不到這種表面資訊發達,且每年廣告金額超過500億元的新聞媒體與我生活何關?透過這些媒體,身為一個台中人我還是無法得到充分的地方大小事追蹤、報導與分析。



公民新聞社會發展趨勢


 


根據2003年出版的我們就是媒體:觀眾如何影響新聞與資訊的未來一書,公民新聞主義,亦指大眾新聞、參與式新聞、民主新聞,或者街頭新聞,是由一般民眾扮演新聞及資訊的蒐集、報導、分析與傳播。作者包文與威利指出: 這種類型的參與之主要目的是提供獨立、可靠、正確且多方面相關新聞,這是民主社會的必需品。


 


公民新聞與社區新聞或合作新聞不同,社區新聞是由新聞專業者投入組成,合作新聞則包括專業與非專業人員共同合作。公民新聞是一種特定的公民媒體形式,藉由使用者生產媒體內容。


 


大台中媒體市場分析


 


從國際標準而言,大台中是一個具備發展多元媒體的都會區,不但人口規模具備市場基礎,地方複雜度也無法透過全國性媒體傳達必要的地方訊息。


 


然而這幾十年來,大台中並沒有一個完整的媒體基礎。在主要平面與電子媒體部分,各大報紙與電視台派駐地方的人員皆不足十人,整體從業人員不足百人。比較發達的是地方電台,台中廣播、大千廣播、全國廣播、好家庭廣播等。


 


唯一例外是台中日報,這是由一群記者自行編纂的電子報,每天製作網路版本,透過網站與電子信箱流通。這也是目前台中最完整、流通有限的市政出版品。


 


簡要言之,現行地方媒體生態根本無助於市政的推動,如何創造一個新的作業平台是直轄市長的當急之務。


 



幾個初淺想法


 


台中文化基金會及地方圖書館轉型公民記者培育平台


 


在胡志強主政下,一直處於秘密作業、甚至市長私房錢(贊助杜蘭朵等活動)的台中文化基金會需要結構性改變,未來政策方向: 整合29區圖書館(70)既有資源,在基金會種子營的培育下(課程與資源),在各區培育至少500名台中公民記者。


 


受限於台灣媒體集中於台北的困境,在地公民記者是打破目前地方新聞搜集與傳播的重要突破,也是打破偏遠鄉鎮被邊緣化的重要手段。


 


公民記者成員包括: 社區規劃師、圖書館志工、國中小老師等在地資源的轉化與應用。


 


市長辦公室設置國際長,專責國際事務的推動


 


改變胡志強市長個人秀的做法,在未來市長辦公室設置國際長(簡任秘書、分設專員與辦事員,並委由三位副市長之一督導之),負責推動國際事務與城市外交,包括在各國重點都市設立聯絡人(榮譽職、以台中市民居住當地者為基礎),促進經濟文化交流,並模仿日本川崎市案例,整合並推動台中外國人住民委員會,擴大大台中超過兩萬人外國住民的在地參與。


 


國際長可以協助市長找尋台中與世界各地都市的結盟機會,例如尋找同緯度都市、類似大甲溪河川屬性之區域等,透過結盟方式結合國際盟友、共同行銷台中。


 


改新聞局長為媒體資訊長、建構市政資訊大平台


 


同樣地,在胡志強主政下,新聞局長變成粉飾太平的化妝師,而非全方位市政資訊來源。未來可以改變新聞局長為媒體資訊長,負責蒐集、報導、分析與傳播市政及29個行政區相關資訊與議題(包括各區的公民記者),改變報喜不報憂的心態,以公開透明方式呈現市政府的施政作為。


 


在市政資訊平台舉辦年度公民記者作品大賽,表揚不同類型的作品,透過榮譽感的建立,培養市長在各行政區的情資種子,化解部分鄉鎮區邊緣化的困境。


 


這是一個在地人的想法,用意無非是希望創造一個具備公民社會基礎的新媒體環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台中學研究進化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