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人與建築物的生老病死週期論

人有生日、結婚、搬家、死亡。在台灣地區,我們甚至大費周章成立戶政事務所管理台灣2300萬多萬人的出生與死亡。人的生日與死亡很重要,生日代表個體生命的開始,死亡代表生命的結束,一切歸零,生老病死,週期循環,沒有人可以有例外。

建築物也有生日,我們在意嗎?台灣地區登記的建築物棟數高達734萬棟,建築面積1,204平方公里,這麼龐大的建築量體,我們如何管理呢?

單一建築物的起源重要嗎?一棟又一棟建物的出現與消失,世代之間存在何種關係與關聯性?

建築與人類文明可說是同步出現,配合人類需求演化與技術革新,建築型態已歷經多年的演化,我們難道不需要正視這個重要的議題: 建築物的生日?知道建築物的生日可以讓我們研判建築物的年齡、使用情形、改變情形、價值等,甚至可以據此研判建築物的壽命。

因為不存在,不免令人好奇我們能否將建築物的生日標示在明顯地方,公告周知。如此一來,當我們準備宣判建築物壽命將盡之際,才能仔細解讀該建築物存在或繼續存在的價值。換句話說,建築物有生日,也有壽命。

都市計畫存在的目的論

百年來,台灣地區已經生產四百多個大小規模不一的都市計畫,從1975年開始,我們甚至進一步引入通盤檢討的概念,每五年檢討計畫內容,進行必要的調整。

這個操作邏輯隱含兩個面向:

1. 這個計畫只要好好修正,應該可以引導該地區未來空間發展的變化。

2. 這個計畫永遠存在?不管好不好?

是這樣嗎?一個都市計畫被生產了,就永遠存在,這個狀態怎麼與人及建築物的存在大不相同呢? 到底發生什麼事了?

都市計畫只有出生,永遠不會被淘汰消失嗎?

一次又一次的檢討與變更,算甚麼?健康檢查,還是動手術?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都市計畫生日 建築物生日
    全站熱搜

    台中學研究進化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