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是地大物博國家
台灣土地面積360萬公頃,總人口數2300萬人,人口規模世界排名第48,遠超過愛爾蘭、紐西蘭、澳大利亞、比利時、荷蘭等先進國家。
台灣也是一個高度都市化國家,全台灣430多處都市計畫區可以容納2,500多萬人,都市計畫土地約45萬公頃(佔全國土地百分之13),目前約1,800多萬人居住在大小不一的都市計畫區,佔總人口八成。也就是說,台灣有兩成的人口住在其餘百分之87的國土。
其次,45萬公頃都市土地中,北部佔了20.5萬公頃,南部則有13.3萬公頃,中部9.1萬公頃,東部則只有2.1萬公頃,北部都市人口將近九成,中部最低約七成,很明顯地,北部的都市化程度與都市規模遠超過其它區域。
人口變化是地方發展的動力,以此為基礎,下表呈現一個區域間城鄉發展差距的圖像,過去18年台灣地區增加230萬人口,北部區域就佔了三分之二,將近150萬人,中南部佔了三分之一,東部則呈現人口負成長現象。
北部與其它區域的成長現象正在擴大中,大者恆大的現像如果沒有解除,且南部的成長動力持續下降的話,南北差距將持續擴大。
依農業發展條例規定,指非都市土地或都市土地農業區、保護區範圍內,依法供農業使用之土地(含農林漁牧水利國土保安等相關用地)合計約253萬公頃。耕地依農業發展條例規定,依區域計畫法劃定為特定農業區、一般農業區、山坡地保育區及森林區之農牧用地,合計約76萬公頃,其中特定農業區之農牧用地27萬公頃、一般農業區之農牧用地17.6萬公頃,兩者合計44.6萬公頃,與都市計畫總面積幾乎相同。已完成農地重劃之土地約39萬公頃,這也是生產力最高的農業生產區。
物博代表物種多元、生態豐富。台灣是生物多樣性之島,陸地面積佔全球萬分之二,0.02%,生物多樣性卻十分豐富,據估計至少應有15-20萬種生物。以植物為例,台灣島上即擁有百分之2.8的物種。
台灣生物多樣性資訊網(TaiBNET)已收錄之資料,台灣島上共有病毒 495種,細菌 436種,古菌 6種,原生生物 1377種,原藻 1943種,真菌 5921種,植物 7632種,動物 35443種,總計:8界 60門 132綱 642目 3059科 17393屬 53346種。
兩個回應
垂直回應台灣特有自然與生態環境,根據台灣地形特性,以海岸省道、海拔五百公尺及海拔一千五百公尺為界線,分成四類發展區,海岸到省道範圍是濱海區、省道到海拔五百公尺是平原區,海拔五百到一千五百公尺是有限度保育區,海拔一千五百公尺以上是絕對保育區。
水平回應台灣社會與經濟環境,依據天龍國分區,畫分為大台北及大台北以外兩大區,兩區內分創設核心區、二線城市、農業基地及保育區。
重新調整國土計畫架構、發展本土城鄉發展特色
尊重城鄉差異必須立足在拉近城鄉人口生活水準差距的基礎上,以此為基礎,個人建議未來國土分成三部分:城鄉發展區、國家農業糧食園區及國家公園。
首先,城鄉發展區係以都市地區為核心,整合現有都市與非都市土地的不當分離管理體系,配合五都行政範圍擴大的現實,提供既有都市地區發展外圍鄉村風貌區的機會,強化都會區競爭力。初估城鄉發展面積約50-60萬公頃。
其次,國家農業糧食園區,這是面對糧食安全與自足率的國家級特區,且以非五都縣市為主,比照既有國家公園及科學園區作業模式,成立糧食園區專責機構統籌園區內農業生產環境的營造與改善,並且適度允許莊園經濟模式,鼓勵複合型經濟體的進駐。初估農業糧食園區面積約60-80萬公頃。
最後,國家公園機制,這是目前台灣地區發展比較健全且完善的城鄉經營模式,除了既有八座國家公園及兩座國家自然公園外,所有國土保育及海洋資源保護區皆納入國家公園體系,以永續發展為核心價值,整合森林、水土保持、海洋等機構,保存下一代的生存與生態環境。初估國家公園面積約在220-250萬公頃。
總結而言,現行土地規劃與管理體系早以穿腸破孔,城鄉發展失序與失控的現像需要結構性整頓,唯有面對本土城鄉發展特色,才能走出新的格局,創造有競爭力的都會區、有生產力的糧食區及永續保存的國家工園區,走入城鄉發展差異均衡的新境界。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