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開漳聖王新世紀

 

西元七世紀,唐朝陳元光將軍跟隨父親陳政來到福建漳州,從大唐盛世的角度看,那時候的嶺南漳州地極七閩,境連百粵,是漢人與南蠻混居的邊緣地區,等到陳元光升任嶺南行軍總管後,他的治理哲學開啟了新一代的福建文化,陳元光認為僅憑武力鎮壓是「兵革徒威於外,禮讓乃格其心」,而且「誅之不可勝誅,徙之則難以盡徙」,「功愈勞而效愈寡」,在他漳州刺史任內,福建地區逐漸成為漢化地區,奠定了閩南大航海時代。歷史沒有交代清楚的是,當時居住在福建地區的所謂少數民族何去何從,漢人與原住民互動激發的文化活力,如何在福建深化、定根、茁壯、發光發熱,或者說,台灣海島幾百年來的移民文化是否受此文化元素的感染,則有待更多人的發掘與想像。

 

有了福建與開漳聖王、尪公等文化底蘊,故事來到面積廣大的東海與南海,至少在中國明朝前,東、南海域間閩南生意人的足跡已經建立相當龐大的貿易網絡,閩南人等同跨海生意人的品牌形象已經在東南亞各地留下足跡,在世界民族主義、國族意識發達前,大航海時代的台灣在不知不覺間,已經被捲入國際貿易的一環,鄭成功與無數不知名的貿易商已經穿梭在東、南海域間,除了物資交易,信仰與生活文化建構的網絡關係已經綿密到任何國家機器無法理解的程度,中國人自以為是之系出同源、萬眾歸宗等大樹觀點,在明鄭之後更顯矛盾,即使在兩百多年的清國統治下,台灣原有的南島文化底蘊,時時刻刻在等待出路,迎向海洋、邁向國際。

 

對照於西方猶太教、基督教、扶輪社、同濟會等國際性網絡模式,地中海希臘羅馬文明,Jared Diamond提到的台灣給世界的禮物: 南島語系母國,航海時代我們沒有缺席,後殖民的台灣社會,需要找回文化自信,善用這塊土地幾千年來孕育的基因性格,以回饋世界的胸懷,建構更務實的經濟政策。

 

東南亞國協

 

場景來到東南亞十國,這是一個擁有六億人、土地面積447萬平方公里,多元種族、多元文化、殖民、難民、移民,幾十年前,這也是一處沒有人看好的異質結盟區域經濟體,如今在人口紅利的加持下,東南亞十國正在快速改變中,對台灣而言,新南向政策的內涵如何界定呢?明年就是東協50年,除了東海與南海,印度洋不遠矣。

 

新南向政策?

 

這個突然在台灣政策領域漫天喊價的政策名詞,多數人至今還無法理解所指為何,連新南向辦公室應該放在總統府或行政院,也可以成為討論熱烈、玩真玩假的議題,這個亂象充分說明,六都不可能在此政策軸線上缺席。

 

行政院依據總統於2016816日召開之對外經貿戰略會談,通過之「新南向政策」政策綱領,於9月5日正式提出「新南向政策推動計畫」。「新南向政策推動計畫」將秉持「長期深耕、多元開展、雙向互惠」核心理念,整合各部會、地方政府,以及民間企業與團體的資源與力量,從「經貿合作」、「人才交流」、「資源共享」與「區域鏈結」四大面向著手,期望與東協、南亞及紐澳等國家,創造互利共贏的新合作模式,建立「經濟共同體意識」。

 

台灣有中日韓等級的國家隊嗎?台灣在東南亞、南亞的品牌形象清楚嗎?如果答案是沒有,台灣應該做甚麼?我們有可能從彰泉大航海時代累積的信仰與文化網絡中找到新的利基嗎?擁有八千多萬信徒、上千間開漳聖王廟的南海特區中,台灣除了期待在資本力量茁壯的紅海殺出生路,我們也要問,台灣有沒有可能從類似開漳聖王文化層找到軟實力著陸的新契機?新藍海。

 

台中的東南亞資產、負債?

 

根據統計,台中市現有8.7萬名東南亞五國移民與移工,這其中以越南及印尼就佔了2/3,西屯、太平、潭子、大里及南屯是最主要聚集區,因為這裡擁有較多的就業機會,人數較少的馬來西亞人(將近三千人)則集中在西屯與沙鹿區,兩區占了快六成。

 

東協廣場的出現是台中這座城市面對既有東南亞文化的重要戰略,即將高架化的台中火車站附近本來就是東南亞移工與移民聚集的熱點,如何透過市政運作的調整,活化城市本身具有的住民能量,轉負債為資產,甚至連結台商與台中在地17所大學裡來自東南亞超過2600名大學研究生,讓具有台灣生活經驗的東南亞學生能在地就業、異域結盟,這是市政府、移民政策調整應該注意的方向。

如果將來自東南亞的移民、移工、移學與移遊者放在一個天平,流動帶來問題,也同時創造機會與財富,都市傳奇迷人之處就在包容性與大熔爐的內涵,美國不就是最好的見證嗎?

 

面對南島文化與東協整合,台中能做甚麼?該做甚麼?

 

內化與排斥(inclusion vs. exclusion),面臨島內經濟轉型陣痛、中國經濟壓陣,台灣不應該過於功利性地將新南向政策窄化為經濟政策,大海文化強調的軟實力植根於社會網絡連結的龐大力量,我們清楚看到東南亞各國與台灣同時擁有掙脫後殖民、謹慎面對中國經濟體的共通性,開放、多元、廣連結才是台灣利用漳泉文化遺產應有的態度與格局,我們應該要重新檢視教育、移民、地方治理、華人為主的文化政策,或許透過台灣多年積累的農產漁業食品加工等實力,配合HALA認證等機制,我們可以更有自信地在東南亞找到新的經濟與文化夥伴。

 

Urban connection都市經驗連結,創新地方治理模式的深耕是台中面對台灣的未來、東南亞的崛起應該具備的文化態度與行動指南。台中的產業轉型陣痛、災難歷史、低碳願景,想必不是孤獨的治理困難,就在我們找尋答案的同時,與東南亞各大城市間開放交流、經驗流通、甚至人才互用,誰說不是好事一樁呢?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台中學研究進化版 的頭像
    台中學研究進化版

    台中學研究中心

    台中學研究進化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