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根據台中市政府開放資料庫,台中市登記有案的社區大樓共有6337處,這個數量相當驚人,設想每個大樓社區皆有至少一位管理員,就有將近萬人以台中市社區為業,所以社造是甚麼?甚麼是社區?以中區為例,登記的51個大樓社區,誰住裡面?甚麼樣的活動在這些大樓發生?誰比較老?誰比較年輕?好多的問題,讓人忍不住想提問。

台灣從1965年在聯合國協助下,陸續成立地方社區發展協會,初期以基礎工程、生產福利及精神倫理為主軸,歷經1990年代社區總體營造的洗禮,以及來自各方的文史工作團體、環保團體、志工團體的加持,社區似乎變得更熱鬧了。以台中市為例,截至2017年共有594個社區發展協會,這是625行政里下的另類產業,兩者在部分地區呈現緊張的關係。除此之外,文化部與地方文化局底下也有另一種社區團體以社造為己任,以台中市為例,數量約在125處。

社區規劃師到底能做甚麼?怎麼做?今天聽了多個社造團體的簡報後,有幾個發想,

1. 社區資料調查需要有空間底圖、都市計畫圖、土地使用現況圖做基礎,空間向度的理解是社區改造的第一步。都市型社區本來就有土地使用分區與不同類型公共設施用地充斥在各地,社造團體應該先看清楚,這些既存以及劃設但尚未取地的公共設施到底提供甚麼樣的服務水準,社區活動中心算誰的?社區公園有人去嗎?鄰里公園與兒童遊戲場是大家想去的空間嗎?學校常常關門禁止進出嗎?更重要的,社區血管,道路系統只給車子走嗎?社造團體應該先回答這個基本問題: 公共空間是否可被公共使用,有甚麼改善空間。

2. 唯有先了解既有社區,才有正當性切入調查與協商閒置老舊空間的再利用,這也是多數社區規劃師團隊直接選取的項目,找一個髒亂點,但是不問為什麼該處產權如何複雜?為什麼閒置多年?屋頂倒榻誰修理等。髒亂點綠美化不難,只要動員人力與投入少許資料即可達成,問題是,問題的根源是甚麼?社區規畫師如果沒有搞清楚,再多的努力可能回到原點,換人換頭腦。

3. 做一處算一處的作法很落伍。社區規畫師在資源盤點過程中應該清理出系列機會點,進行排序與改造資源需求表列,也就是系統系思維指導個別基地的改造,而非到過來做多少算多少。

4. 空間改造的重點是轉化私人空間與閒置空間為公共空間,這是社造的最重要工作,因為缺乏公共性空間,導致公共性不存,髒亂點改造只是其中一環,不是全部。還有很多的轉化工具可被利用,值得規劃者多方探索與整合。

5. 示範基地的目的不是單一向度,而是創造模仿性與感染力,社造點完工後半年如果沒有促成私人空間改造的意願與投入,等於宣布社造的失敗,應該記取教訓重新來過,而非重複同樣的錯誤。

6. 公共空間除了被使用的價值,還有產業、經濟、社會、歷史、文化、政治、環境等效益。公共性的找尋與創造只是社造123的1,2與3才是未來社造要努力的方向,也是公私部門與資源應該投入的重點。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台中學研究進化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