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土地定著在空間上,沒辦法搬移,這是現實。

定著在土地上的建物與設施,來來去去,隨著個人與城市的生命週期,新的變舊的,舊的換新的,城市風貌就這樣一次又一次,一年又一年的改變與不變。

以前,我們的社會處於饋乏階段,能用的當然繼續用,即使壞了,舊了,還是想辦法修復再利用,這是現實,也是文化。

就在我們開始感覺小康後,舊的開始變成不好的事物,老舊被放在一起,既然老了又舊了,當然就要拆除,改成現代化的、新潮的、甚至追上國際潮流,引來國際名流加持,才算夠水準。

週期性,真的是很有趣的概念,也讓人捉摸不定。

我們的社會好像又來到復古的階段,老舊不再是破舊的代名詞,有些老舊建物反而變成新鮮、潮流的代表,即使找不到原始材料,修復過的好像可以給人一種溫暖與平靜的感覺。

只是為了保存而保存,我們的社會也付出一些代價,因為搶救留下來的,往往是建物後代不惜摧毀的物件,緊張關係總在保存的現場一再出現。加上不知如何維護管理,文化資產保存的誤解,保存變成另一種社會負擔。

沒了歷史文化,一個城市可能讓人感覺不到內涵。但是,找回過去真的只能復古保存嗎?

就在我們尋找過去的過程中,難道我們不能更真實地找到過去存在的價值,使其融入新的可能性嗎?

週期,不能強求,但是也不應該停留。

***

1933年中日戰爭爆發,19,621箱文物隨着戰事向西南大後方展開多次長途遷移。1945年二戰結束後隨即陷入國共內戰,讓蔣介石政府決定再精選3,824箱精品運到台灣,暫存在台中霧峰北溝山洞裏,直到1965年孫中山百歲冥誕紀念日,故宮在台北外雙溪復院,並且與中央博物院籌備處合併,改名為國立故宮博物院。

原文:《迷航於台灣、中華、亞洲之間的故宮南院》 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160110-taiwan-NPM-southern-branch/ 
© 端傳媒 Initium Media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聯勤招待所
    全站熱搜

    台中學研究進化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