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年預算35億元立法院監督年預算破2兆元行政院,合理嗎?

根據立法院2020年預算書,立院院內院外走動的人數包括113位立法委員及他們所屬約一千多名助理,外加立法院所屬不及一千人職員,還不到三千人。

1. 立法委員法定人數為 113 人,每位委員置公費助理8人至14人;每一黨(政)團 置公費助理10人至16人, 109年度以 4 個黨(政)團計列,公費助理合計 944 人至 1,646 人。

2. 職員法定編制員額 614 人至 743 人。

3. 配合業務需要,本年度預算員額合計 1,047 人,其中委 員 113 人、職員(含駐警、約 聘僱人員)544 人、技工工友 (含駕駛)390 人 。

簡單地說,我們的制度設計是用了一個約兩千多人,每年預算約35億元的立法機構,據以監督每年總預算約2兆元、組織編制數十萬人的行政院(別忘了國防部),這還不包括數兆元的行政部門各類特種基金預算。

更進一步檢視,我們每年只編列了3億元酬勞給這113位立法委員(立法委員薪資等於部長薪資,每月約19.6萬元,年薪約265萬元),外加約8億元立委及黨團助理費用,及20多億元一般行政支出,這群來自全國各地的民意代表就要定期上戰場,搏鬥身經百戰的數十萬名公務員及行政部會首長,即使每日公開的國會電視台看似精彩,又有多少人願意駐足欣賞這種不對等的格鬥呢?

這樣的制度設計,我們稱之為民主政治的基礎。真有意思。

除了預算之外,立法委員也是大平台

不對等的預算其實只是行政與立法之間對比的項目之一,並非全部。

殊不知,79席區域及原住民立委係來自全國各地選區,這些人挾帶的是龐大民意基礎,外加34席的不分區代表,113位立委的集合本身就是超級大民意,在這些立委身後各個握有不同利益團體的參與與綁標,在此架構下,個別立委並不孤單,每人都是地方與全國民意大平台,任誰也不敢輕易得罪與冒犯,這,才是立委職權與權力的基礎。

大平台也是大雜燴,稍不小心就會變成私人金庫、私人魔咒。反之,大平台可以很吸睛,可以匯百川衝破行政僵固與既得利益體。

新立委

立法委員多數在擔任立委前皆有某種程度的政治歷練,包括鄉民代表、鄉鎮長、縣市長、縣市議員等,換句話說,多數人選上立委的時刻,早已享受過權力的果實,差別只是中央與地方等級不同。有趣的地方在於,有沒有人可以在沒有任何政治歷練前提下,選上立委呢?參選的人或許很多,但是政治新人要能夠一舉在單一選區攻下立委席次者,少之又少。這時候我們當然會很好奇,甚麼樣的地方可以允許這種現象的發生?都會區,還是鄉村區?大都市,還是小鄉鎮?

當新選上的立委早已不是政治新人,新立委又代表甚麼意義呢?只是另一個政治舞台,還是實踐更高政治理想的機會?政治歷練可以是資產,也可能是包袱,選民如何得知?

好立委

立委選舉在台灣社會已經存在幾十年,還記得1980年代初期,台中有位立委興致沖沖地選上立委,剛開通的高速公路提供他每日北中往返的捷徑,然而此人到了立法院才發現,原來審預算並非每位委員有一份行政院聳來的預算書可以審閱,整個立法院只有幾分,不夠資深的,還不夠資格調閱,遑論看了能懂多少,懂多少,又真的能質詢多少。這樣的限制條件直到政黨輪替成為常態後,才逐漸開朗。

甚麼是好立委?有過政治歷練的才有機會當上好立委嗎?擔任過幾任立委,才能知道眉角在那裏,才有機會成為好立委嗎?敢大聲開罵的立委,才能登上媒體,才有機會成為"好"立委嗎?

好立委與好學生可以類比嗎?好學生考試得高分,升學入名校,卻沒有人可以保證好學生入社會可以理所當然地成功。好立委呢?這些人身處沒有考試,只有選票的環境中,如何找到自身的定位,成為選民心目中,甚至社會普遍認知的好立委?

芒果乾世代來臨了嗎?

亡國感不是口號,而是正在逼近的台灣現實,新的立委,好的立委,誰敢碰觸這種政治炸彈?誰敢,誰就是新好立委。

 

PS 立法委員面面觀

國際觀、政策知識、政治敏感度、跨縣市網絡,在地組織、形象,市政知識。。。。

 

范疇 的新書: 2020台灣最後的機會窗口。。。這麼說著,立法委員有人願意回應嗎?

2020-2022這三年,對台灣極為凶險,因為有五個算總賬的日子都落在這三年之間。即使只發生一件,台灣都不見得吃得消;何況五本帳簿環環相扣,骨牌效應下連環算總帳的機率,並不算小。這五本帳之間的環環相扣,其間標誌性的時間點,由以下三件事組成,依時間發生的順序如下:(一)2020年初的台灣總統大選;(二)2020年底的美國總統大選;(三)2022年的中共二十大。三件事中每一件事的結果,都將牽動另外兩件事的結果。

  這「五個算總帳」的發生概率,各界分析不同,但作者觀察判斷,其順序排列如下:

  首先,是「中國經濟算總賬的日子」,相對應的問題是:中國經濟會不會硬著陸,從此一蹶不振?
  其次,是「美國政府對中共一黨體制算總帳的日子」,相對應的問題是:中共的一黨專制會不會被迫鬆動?
  第三,是「台灣的國家定位算總帳的日子」,相對應的問題是:台灣如何由當前的「統獨二分法」脫身?
  第四,是「中共對台灣算總帳的日子」,相對的問題是:中共會不會武力犯台?
  第五,是「台灣人民對政府弊端算總賬的日子」,相對應的問題是:台灣能不能完成政治體制翻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台中學研究進化版 的頭像
    台中學研究進化版

    台中學研究中心

    台中學研究進化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