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留下一些紀錄,今天早上接觸到一個不可思議的都市計畫審議案,驚訝之餘,不免希望從中找到教育線索,避免未來重複同樣的錯誤。
桃園機場邊的菓林地區都市計畫
桃園大園菓林地區的都市計畫,面積277公頃,計畫人口1.8萬人,1981年公告實施,2018年3月剛完成三通,現在進行中的是從2013年就啟動的公共設施保留地專案通檢。
這處都市計畫區的前身是農地重劃區,時間是1970年,早都市計畫11年,透過農地重劃產生了農路與水路,也改善了農業生產環境。
可能因為位於桃園機場周邊,1970年代十大建設後,菓林被納入都市計畫行列,雖然計劃屬性為鄉街計畫,但是一個小計劃區竟然畫了兩間國小、一間國中,自給自足的企圖心還是令人讚賞。40年後,菓林都市計畫區的農業區又被納入桃園航空城擴大版計畫(的後期發展區),成也機場,敗呢?國際機場來了,菓林算甚麼?菓林可能翻身?
不,這裡可能是都市計畫悲劇英雄案發現場,公共設施劃了沒用,使用分區自行想像開發利用。
故事怎麼開始呢?先看一下數據,菓林都市計畫區雖然劃了277公頃,可是真正納入都市發展用地的面積大概只有1/3,農業區還有157公頃,河川區13公頃,加起來170公頃,剩下的都市發展用地約106公頃,使用分區住工商等分區大概60公頃,公共設施用地大概46公頃,從1981年至今規劃近40年,公共設施用地大概還有6成沒有取得用地,要公園、沒公園,要市場、沒市場、要道路則殘缺不全,兩間國小及一間國中預定地,直到今天只開闢間小學,另外兩間國中小用地尚未完成徵收。4個市場用地只開闢的一處,4個停車場用地至今沒有任何動作,3個廣場用地到今天上面還是農地,3處機關用地有一處被機場拿去做變電所,5個公園只開闢了一處,其餘四處還是荒地,最慘的是兒童遊戲場用地,10處全部打包,4處綠地也一樣,零開闢。27公頃道路只動了10公頃,族繁不知如何說起。
沒有公共設施何來都市計畫?或許我們可以在菓林看到幾處現代化別墅社區,只是,我們很清楚,這些只是自求多福的社區,道路可能不怎麼通,走來走去只能在自己家園停留,因為鄰里周邊公園綠地,畫了快40年了,卻沒有任何動靜。也因為如此,這處位於桃園機場周邊的都市計畫區,裡怎麼看也不像是都市化地區,反而比較像是加大型農村聚落,區內除了省道4號外,幾乎沒有完整的街廓路網可言。
40年春夢初醒嗎?問題出在那裏?
個人先大膽猜測,問題出在第一代規劃者無視當時既有農業地景紋理,大筆一揮,該劃路的劃成住宅區,該畫住宅區,劃成路。結果變成一處沒人疼惜的都市計畫區,自生自滅、任人宰割。地主們或許很高興,因為沒有徵收代表繼續擁有私人土地,只是,沒有徵收就沒有公共設施用地可為大家使用,就會讓人質疑都市計畫存在的價值,甚至懷疑此都市計畫繼續存在的意義?
有地的不能蓋房子,該有的公共設施沒人關照,即使提了又提的重劃方案(可能這裡地價有市場需求)總是碰壁。
先留下一筆,改天找資料好好寫一下這個: 我行我素的規劃先賢傑作。在此同時內心也很惶恐,菓林地區原來都市計畫故事未了,航空城都市計畫有將大軍壓陣,菓林會變成甚麼樣子呢?或許我們該努力的方向是,先解決計畫與現況巨大的落差問題,以利創造示範地區為未來可供借鏡的案例。
先看一下兒童遊戲場用地11,這處公共設施用地所在的街廓與原本就存在的地籍線剛好相反,也與既有道路系統相左。
規劃與執行的落差
問題出在那裏?根據趙維康規劃師的分析,應該是出在原1981都市計畫係以台四線左右兩側發展程度不一為分野,左側建成區規畫方式比較接近現況,右側新開發區則希望透過重劃方式,打掉重練。
結果2002年二通的時候發現,因為市地重劃遲遲沒有推動,且縣政府在這期間早已根據現況既成道路系統,發照允許個別建築,原來透過市地重劃創造新社區的規劃理想根本無法達成,於是開發方式做了些許的調整。
如此一來原來的現況已經堆疊了新的現況,新舊建築交雜,卻沒有公共設施的服務,導致整個台四線右側變成一處又一處的零星社區開發,且沒有有效的公共設施服務系統。誰的錯呢?看起來是公共設施拖延導致的錯誤,並非規劃有大問題,也就是說,規劃與執行的脫軌導致菓林地區變成一處看似建成區、但缺乏公設的都市計畫區。進行中的公設解編對現況幫助可能不大,但是透過部分都市計畫道路系統的微調,加上跨區重劃工具的應用,或許,或許,菓林地區的未來會比現況稍微好一點。但是距離原始的規劃理想將會愈來愈遠。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