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行政區應該要有幾個都市計劃比較合理?答案應該是一個,集中火力。現實面呢?
三峽篇: 三管齊下?
三峽區位處台北盆地西南偶,大漢溪切過市區,三面環山,三河匯流(三角湧),土地面積1.91萬公頃,人口已約11.6萬人。這樣的地理條件適合都市化嗎?
1. 1971年新訂三峽都市計劃,面積335公頃的三峽都市計畫公告實施,計畫人口5萬人,各類使用分區213公頃,公共設施用地約121公頃,住宅區面積最大95公頃,道路用地45公頃居次。
有了都市計畫,老街正式被納入計畫體系,理論上都市化的進程應該會創造出一個小而美的小鎮。
2. 1991年擬定台北大學特定區化又被核定公告,部分三峽都市化區農業區被納入範圍內,計畫面積183公頃,計畫人口5.2萬人。住宅區64公頃,大學用地54公頃,道路用地27公頃,合計公共設施用地約104公頃,接近三峽市區的規模,幾乎所有活動安排皆圍繞著54公頃的台北大學用地。2000年台北大學來現場,20年來,這裡已經成為台北大學新故鄉。
特定區屬於三峽一部分嗎?怎麼沒有走擴大都市計劃呢?
兩個都市計畫區夠嗎?兩個加起來510公頃的都市計劃區之計畫人口加起來10萬人,這是合理的推估嗎?
3. 第三個都市計畫又被提了出來,麥仔園新訂都市計畫範圍內將安置三鶯線捷運機廠,面積127公頃,計畫人口1.5萬人。
三國志,一個行政區三個都市計劃,這是三峽都市計劃的宿命,還是發展契機? 三個計畫區各自獨立,加起來面積尚不足七百公頃,計畫人口已經超過現況11萬人口,難道三峽剩下的1.8萬公頃非都土地不用住人嗎?
北大特區與三峽鄉街計畫相容嗎?還是各自為鎮?麥仔園都市計劃與前兩個計畫有何差異?為什麼不將三個計畫區整合成一個計劃區?規劃者與執政者想甚麼?
淡水篇: 另一個三國志都市計劃
淡水區面積約7千公頃,現況人口超過18萬人。1. 淡水市中心有一個都市計劃區,1968年公告實施,面積547公頃,計畫人口8萬人。
比起台灣其他地方,都市計畫出現時機多數落在1970年代,淡水都市計劃算是元老級。
2. 14年後,1982年又來一個面積396公頃的竹圍都市計劃,該計畫區靠近台北市北投區,竹圍計畫於2009年擴大了108公頃,兩者計畫人口加起來超過6萬人,只是後者係屬採浮動分區概念,計畫人口隨公共設施服務水準而定。這是創舉嗎?還是偏見?
3. 33年後,1991年又來一個淡海新市鎮都市計畫,這是中央硬在淡水塞進來的部定都市計劃,面積1759公頃,計畫人口高達30萬人。加上緊鄰北投的竹圍都市計劃,一樣是三個都市計劃,各領千秋。
三個都市計畫區加起來面積還不到3,000公頃,不到淡水區的一半腹地,計畫人口卻高達45萬人,淡水小鎮的春天到底在那裏?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