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從一個沒有計畫到有計畫,從沒有高速公路到高鐵連結西部平原都會區,整整走了100年,同時期,台灣人口從300萬人增加了兩千萬人。
都市計畫法在戰後19年,1964年完成修法,都市化地區畫設分區與公共設施用地的法制基礎進入新的里程,1974年區域計畫法、2015年國土計畫,三大法系將台灣每一寸土地納入計畫管制體系。
從1908年鐵路全線通車、1978年高速公路通車到2007年高鐵通車整整走了快100年。過去一百年,我們迷信於加法哲學,不斷在各地方執行加法建設,減法呢?眼看著部分地區人口持續下滑,未來國土建設應該建立甚麼樣的骨幹?甚麼樣的馬其諾防線?
國土交通3.0: 三核三防線
要計畫有計畫,要高鐵有高鐵,台灣在21世紀中期前還缺甚麼?還能做甚麼?
答案是: 更完整的高鐵與軌道系統,更完善的公路網,然後在西部高鐵、東部快鐵的架構下,我們就有機會打造真正的北中南三大都會核心,各有特色,卻互相連結。
北核心都會: 台北、新北與桃園已經建構完整的區域捷運網,照此趨勢,北台核心應該會有近兩百個捷運車站(台北捷運: 131個,新北捷運: 至少35個,桃園捷運: 21個),每日超過兩百萬人次運量,都會核心與邊緣的關係可以透過捷運有效連結,都會性格相當明顯。唯一例外是: 北海岸、基隆市及宜蘭。
第一道防線: 透過行政區域調整整合,建構北海特區,首先以高鐵為主軸,延伸到宜蘭,另一方面將西部快速鐵路遷移到宜蘭發車,直接服務東部快鐵系統,北台灣核心區的交通骨幹將可出現重大變革,基隆及台北間的區間車自然變成捷運。
第二道防線: 大新竹生活圈強化機制,新竹市、竹北市、竹科三大核心目前連結性不足,軌道運輸投資太少,雖然人口沒有明顯減少,但是中核心及北核心的吸引力過大,導致竹竹區發展出現不穩定性。
中核心都會: 中彰投為本來的台中州,生活圈明顯,目前缺乏有效的軌道連結,第一條捷運只有18個車站,除了綠線延伸線外,中台灣急需有效的區域性軌道捷運系統,大台中山手線、橘線延伸南投,綠線延伸彰化,甚至彰化南投台中鐵路環線等,應該繼續推動之,中核心問題出在行動太少,核心特性明顯,但是都會城鄉性格差異大,有賴鄉鎮市區選舉制度等改革,削弱地方派系及地方資源無法有效分配的困境。
第三防線: 大嘉義生活區強化機制: 嘉義市與嘉義縣已經出現明顯外推現象,人口及產業無法在此有效生根,型塑大嘉義核心區,且以此建購小型區域軌道網有其必要性。
南都會雙核心: 南高屏核心在屏東高鐵確認後,區域發展逐漸明朗化,高雄與台南各領風騷,歷史現實無法立即抹滅,然而南科效應明朗化後,未來在高雄科學園區及屏東科學園區加持下,目前高雄捷運車站數已經來到60個,每日運量最高紀錄達47萬人次,南都會核心可以在高雄捷運向北延伸台南、向南延伸大鵬灣後出現區域性軌道系統,有效連結老城區、產業區及觀光特區。
從山到海: 海岸特區雛形
國土交通3.0同時也是中央山脈、平原及海特特區的重新連結,城鄉分野、看山看海與都市生活分明的日子可望到來。
2050年四大願景
一、完整的國家首都生活圈
二、完善的都會區治理機制
三、鮮明的城鄉生活模式
四、綠色水電供需模式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