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友百貨公司簡介
中友百貨公司位於台中市北區,1992年4月30日開業,與日本松屋百貨技術合作引進日系百貨經營方式,為臺中市年營業額前三大的百貨公司之一,1997年公開發行上市,1999年嘗試與日商合作在北京成立中友百貨,後因虧損嚴重撤資,2006年停止股票交易下市,董事長劉福壽請辭下台。2010年營收達89億元,2017營業額85億元,2020年總營收79.5億元,呈現略微下降趨勢。
中友百貨所在之建築為「世紀21廣場」大樓,共分為A、B、C三館(各館間於各樓層以空橋相互連通),商場總樓地板面積約27,000坪,營業租賃面積約22,000坪,包括地上十五層~地下三層(地下第四層至地下五層為停車場),鄰近的育才北路上另有一棟包含沿街式的餐廳店面與地上立體停車場的中友食尚風味館。
中友百貨母公司為中屋機構。中屋機構旗下並有中屋建設實業、中屋營造、中賓停車場、友聯國際、捷偉企業、友盟事業、中建開發、中傑開發、明谷開發、友新開發、鉅堡工業、神農山莊實業、神農文教基金會等。
1997年,中屋機構將旗下的中友建設納入中友百貨,以中友百貨名義申請股票上櫃買賣(上櫃股票代號:5901),下設百貨事業部及建設事業部;也正因如此,在房地產不景氣時,建設事業部拖累到百貨事業部,使得中友百貨股價一直沒有起色,也引發外界對其資金流向的爭議。
1999年爆發金融風暴,中友百貨建設事業部被銀行緊縮銀根,爆發財務危機,一度向法院聲請重整後又撤銷。中友百貨1999年度淨損18.43億元,每股淨損4.12元;以法定盈餘及資本公積彌補後,期末累積虧損3.21億元;當年度曾四次調降財測。至2006年第三季,中友百貨每股淨值僅剩3.39元,故申請股票下櫃。9月,董事長劉福壽請辭,改由財務部協理李奇庭接任。12月26日,中友百貨股票停止在櫃檯買賣市場公開交易。
出身龍井,劉福壽的發跡與轉型 (1999年報導)(烏日明道中學創辦人之一)
出身台中龍井「土水師」家庭,出生台中縣龍井鄉龍西村的劉福壽,可謂出身土水世家,其父親即是當地人稱「結師」的劉結尾,在早年工業不發達的時代,龍井鄉絕大多數的民眾大多以務農為生,而劉結尾除了從
事農作之外,更利用農暇之餘到處幫人蓋房子,因此,在村子裡有了「結師」的封號。
由於自幼看著父親幫人蓋房子,甚至有時也要跟著父親到工地幫幫忙,自然而然地,劉家的五個兄弟,包括大哥劉連興、二哥劉俊雄、三哥劉俊卿、四哥劉俊福及排行最小的劉福壽,在長大成人之後,相繼投入了建築業,並獲致不錯的發展。近年來,除了大哥劉連興已移居印尼外,劉俊雄活躍在台中工業區一帶建築界,同時也是中友百貨的董事,四哥劉俊福則是台中慶禾建設的負責人,台中市大雅路上的松鶴名門及慶禾財經大樓,均出自劉俊福之手。
烏日販厝打下事業基礎,在兄長均從事建築業的情況下,劉福壽自學校畢業後,即跟著兄長由龍井到台中市及市郊建築業界打天下。民國七十年代初期,劉福壽從比鄰台中市的台中縣烏日鄉逐步崛起。當年烏日鄉明道中學附近,除了連接台中市、彰化的中山路較為熱鬧外,其餘地區均可稱得上是未開發的處女地,劉福壽即憑藉其投資眼光,陸續在當地購進土地開發,並逐年推出以中屋花園城為名的系列產品,迄今已推至第八期,總戶數更在二、三千戶以上。
由於劉福壽進駐烏日開發的時間相當早,其陸續推出的案子也賣得相當好,逐步打下經濟基礎,也奠定中屋機構日後發展的底子。之後,劉福壽即以烏日為大本營,觸角不斷地往外擴展,除了續在烏日推案外,中友也在台中市郊的台中縣大里、大雅、平等所謂明日發展新興區購置土地並加開發。
在幾年前房地產狂飆的時代,從事建築開發的劉福壽抓住了時代的脈動,其所投資的土地及建構的房子,均為其帶來可觀的財富,八十年間,從建築業跨足百貨業,成立了中友百貨。中友百貨的創立之初,其超大坪數的賣場,確實給了百貨業界極度的震撼,更迎合向來喜歡「大」、講究排場的台中人消費口味,因此,中友百貨的業績成長驚人,不僅迅速成為台中百貨業界的龍頭,在八十三年到八十七年連續五年,中友百貨單店業績更僅次於台北太平洋崇光百貨,排名全國百貨業的第二名。
從搞建築到投資百貨,劉福壽一路走來,可謂掌握了錢潮的流向,並迅速擴展其事業版圖。除了原先的建設公司外,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如今劉福壽打下的中屋機構事業王國,涵蓋了百貨、建築營造、投資業及其他產業,旗下的公司包括了中友百貨、中屋營造、大屋建設、中建開發、中友百貨建設部、中堡顧問、明谷投資、中傑投資、友新投資、捷瑋投資、友盟投資、中賓停車、中屋國際、神農山莊、宮廷餐廳、鉅堡工業及友聯國際等等,也使他從一介土水師的小孩,成為綜合企業集團的董事長。
不煙、不酒、保守、低調,劉福壽坐擁龐大的事業體,不過,行事作風卻十分低調與保守。不同於部分企業老闆,劉福壽不上酒家、在酒桌上做生意,不善言詞也不善對外做關係,甚至也鮮少交際應酬,除了與家人聚會時偶爾淺嘗幾口小酒外,可謂菸、酒不沾,稱得上是一個生活作息相當嚴謹的生意人。許多早年與劉福壽本人合作過的業者即表示,當初劉福壽自己全程跑工地時,與劉福壽談生意,除了生意還是生意,彼此交辦事項談妥後,劉福壽即急急忙忙趕回工地,似乎忙得連吃頓飯都沒有時間,更何況是「第二攤」、「第三攤」。
這種保守內斂的個性,不僅顯現在平日的行事上,也表現在公司經營及個人穿著上。近年來,中屋機構的推案量雖名列中部的大建商之林,但連同中友百貨公司在內,企業體卻鮮少召開記者會與外界接觸,甚至與同業間也鮮少往來。而多年來中屋機構所蓋的房子,均委由特定的一家房屋代銷公司銷售,因此,即使是建築同界,對劉福壽的個人亦不甚熟悉;至於劉福壽個人,雖貴為百貨公司的大老闆,公司內盡是各國名貴的流行時尚,但其穿著卻相當樸實,與一般人相去不遠,外界單從其穿著外觀,根本很難聯想到這樣一個平實的中年男子,會是從事講究流行時尚的百貨業。
雖然劉福壽從不花費大筆金錢在交際應酬與穿著上,不過,其對公益事業的投入,卻頗為用心。就以其母校龍井國小而言,雖然劉福壽很早就離開家鄉到外發展,不過,在八十三年龍井國小進行整建時,劉福壽不但以其所成立的惜福基金會為名捐出了八百萬元,個人更是大手筆地拿出一千二百萬元建設母校,之後整建工程再面臨經費不足時,劉福壽不僅出面協請兄長捐助,個人又捐輸了近二千萬元;換言之,光是龍井國小的整建工程,劉福壽個人即捐助了三千多萬元,而連同惜福基金會及其家族,總共捐助的費用則多達四千萬元。
面對校友的慷慨解囊,龍井國小校舍整建工程進行相當順利,而校方有感劉福壽對學校建設的實質貢獻,更有意以其名為學校教學大樓命名。不喜出頭的劉福壽仍力拒學校好意,最後在校方堅持下,才將教學大樓以其父親為名,稱為「結尾大樓」,以感念其對學校的貢獻。
先建後售仍然難擋景氣酷寒,從建築業跨足到百貨業,中友百貨的成功,不僅讓劉福壽的事業王國更上層樓,更讓中友的名號遠甚於母企業體中屋機構,甚至許多在地的台中人,迄今也搞不清楚中友百貨是搞建築起家的。不過,百貨公司的成功,並沒有讓劉福壽忘卻建築本業的經營,在百貨公司營運蒸蒸日上、順利上櫃,甚至成立北京中友百貨的同時,劉福壽仍執著於建築本業的開發。
近十年來,中屋機構以中屋及中友為名,不斷地在台中市、縣,甚至遠赴南投縣購地推案,累計近十年來中屋構機所推出的個案,總戶數超過三千戶,總銷金額逼近二百億元。尤其近幾年來,劉福壽為了中友百貨的績效及中屋建設的上櫃計畫,建築業的投資手筆愈來愈大,動輒推出二、三十億元的大案,希望能使事業版圖再向上發展。
不過,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搞建築讓劉福壽從鄉下小孩成了上櫃公司大老闆,但錯估形勢卻也讓劉福壽的事業發展遇上瓶頸。由於近年來的大手筆投資,手中握有的不動產不在少數,這些土地等資產,在早些年均可向銀行貸得大筆現金投資,但近年來中部房地產空前低迷,預售成績每下愈況的結果,讓中屋機構近年來不得不走上先建後售的道路,無形之中,增加了成本壓力,而原本期待房子蓋好後能順利出售,卻不料台中房市是空前慘澹,銀行為求自保頻抽銀根,作風大膽的建設公司早已中箭落馬,中部房地產業坐陷愁雲慘霧中。
面對空前的不景氣,即使作風相當保守,劉福壽還是感到相當沈重的壓力。早自去年起,中友百貨營建部門相關推案,如總銷達二十億元的高鐵親水鎮、總銷二十五億元的宏觀台中,均明顯受到景氣不佳波及,無法順利入帳,已拖累了穩健成長的百貨部門,每股稅後純益○.五元,已創下上櫃以來的最低紀錄。今年起,雖然中友全心以銷售餘屋為目標,但終究難抵銀行收傘自保動作,即使有現金流量大的中友百貨為倚靠,中屋機構仍不敵銀行抽銀根的動作,終陷資金周轉失靈泥淖而發生跳票危機,甚至不得不以申請重整為手段,迫使銀行團妥
協與支持。
從土水師的小孩、建商到上櫃公司老闆,建築業蓬勃成就了劉福壽一生的事業,但如今卻也因建築業的蕭條,讓劉福壽面臨事業危機,如今在銀行團的支持下,中屋機構應可稍獲喘息的機會,但面對未來房地產景氣何時復甦的不確定,多年來一直秉持「多做少說」保守經營的劉福壽,該如何化解這場危機,深受外界矚目。
中友百貨公司與台中的關係
中友百貨公司,這是台中市舊市區擴張後出現的第二家大型百貨公司,先有來來,後有中友,1990年中友百貨公司成立,至今31年,這是一家每年營業額上看70億元的企業,他怎麼來的?往何處去?
查了一下台灣公司網,現任負責人劉福壽,此人2020年7月才接任董事長,在此之前至少從2008年開始李琦玲是負責人,當時資本額還有44.8億元,公司登記地址在台北市中山北路,2009年7月13日變更登記到台中市中港路3段123號28樓之2,2013年4月調降資本額為39.7億元,2014年變更登記住址為台灣大道4段925號28樓之2,2020年7月28日變更負責人為劉福壽,2021年5月24日變更資本額為2.3億元,整整減少了37多億元。
發生甚麼事了?中友百貨日前不是才信誓旦旦到進入彰化市場嗎?怎麼中友百貨資本額會大幅縮水呢?
中友百貨公司的由來
一篇2012年報導指出,中友百貨是這麼來的,一切都與張壽桑有關,畢業於台中商專,他曾經在台中糖廠工作,1955年在台中市中正路開設正忠服裝公司,1968年遠東百貨公司開幕前,這是最大的百貨公司。1973年張光貝接下公司營運,後出任中友百貨執行董事。
中友轉型?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