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位於鹿港與和美小鎮中間的農業聚落,約略784公頃,人口1.5萬人,幾十年間出現600多間大小不一工廠,俗稱水五金產業聚落,在這裡,農業與工業並存,廠家之間有著競爭與合作關係,員工可能多數來自鄰近地區。根據推估,每年產值至少500億元,員工數超過3,000人。

784公頃土地,九成是特定農業區,結果農牧使用面積不到一半。

在不應該出現工業的地方出現工廠,農業輸,工業也輸,傳統聚落更直接受到衝擊。

農業生產環境受到工業排放物干擾,農地價格受到影響,工業產品與車輛進出受到農水路寬度限制,成功營運的工廠擴大不易,員工上下班與生活機能不健全。

既然如此,怎麼辦?一、全部剷除,二、全部就地合法,有第三條路嗎?

都市計畫在此階段進場,能做甚麼,該做甚麼,做了,要拿甚麼指標向社會交代?

第一張圖: 土地使用現況圖,農業49%,住工活動夾雜其中

第二張圖: 都市計畫圖,計畫人口3.2萬人,產業人口可達1.1萬人

第三張圖: 新計畫區與鄰近鄉鎮關係圖

都市計畫帶來甚麼?

規劃者其實沒有具體答案,只能在現況與改變之間,研擬可行方案。都市計畫做了,如果大家又不遵守遊戲規則,到頭來,計畫書圖還是放到架上,牆上掛掛。

幾百家工廠與幾千名員工已經在此生根,上萬人也在幾十個田園聚落世代傳承。幾十年前,沒有人預知這裡會變成這樣,存在的區域計畫顯然指導性很弱,放任式管理是過去式,大家想知道的是,都市計畫來了,會有甚麼改變。

比如說,

六百多家工廠中,三百多家屬於合法,但是可能不合理區位,都市計畫來了,他們的運作會變更好嗎?土地變貴了,他們的成本會提高嗎?汙水廠設置會有管線相連嗎?他們的員工午餐會有著落嗎?他們的小孩會有在地學校嗎?

另外三百間非法違規工廠,有多少比例可以就地合法?有多少比例可以就近安置?有多少比例會消失?誰知道?誰能預測?透過重劃產生的產業專用區是唯一具備現代化道路系統的園區,誰會進駐?合法的,還是非法的?還是外來的?我們更要追問: 除了輔導用地合法,新設置的工廠會更環保、更節能、更美觀嗎?

從1.5萬人要變成3.2萬人,誰會來?來這裡做甚麼?他們會從鹿港與和美小鎮來,還是會從外縣市來此定居?本來幾千人的就業機會,預估會成長兩三倍,老闆會賺大錢嗎?還是地主會待價而沽?

從主要計畫圖檢視,這處都市計劃只有一處既有文小1.3公頃用地,都市計畫來了,學校用地沒有變大,在地人想唸國中(鹿鳴國中在區外),也沒有新設中學用地。這樣的田園生活模式,跟過去相比,有比較進步嗎?在地居民的下一代需要準備12年國民教育的來臨,繼續尋找更遠的高中職就讀嗎?

主要計畫也沒有提出CBD商業空間,換句話說,田園生活代表分散,不集中,這樣的田園式空間安排,地方有共識嗎?市場、廣場、公共停車,真的沒需求嗎?還是只能要求使用者節制,或從鄰近地區滿足之。更重要的,這樣的計畫安排,可以吸引外資與外人進駐嗎?

最後,

都市計畫陸續執行後,各類產專區、工業區陸續合法到位,我們要問: 這地區的產值會提高嗎?這裡會變成千億新產業園區嗎?產值提升可以做為通盤檢討指標(KPI)嗎?如果不行,那麼政府大費周章投入都市計畫作業的目的是甚麼?滿足大家炒作農地的虛榮心?

倒過來問,假設產值或生產力還是無法有效提升,我們可否反問: 都市規劃還差甚麼?

很多的未知與假設,這就是規劃界的現實,也是台灣規畫界應該接受的挑戰。三張圖如果不夠,那就多提幾張吧。

答案在區內還是區外?

或許,答案不在這784公頃土地範圍內,而要從三高和美交流道出發,透過聯合都市計畫檢討,或者國土計畫層級之視野才能找到更好的答案。也或許,北彰化的發展不能自立於台中大肚山科技走廊,跨縣市的合作更重要。

但是,

想像、理想與事實總有差距,誰有能力發動呢?這個案子總統講話了,行政院核定了,地方政府也動起來了,我們還缺甚麼?

計畫帶來改變,但是改變造就恐懼,恐懼會導致計畫的推翻,這是當代台灣社會文化的特質。喊了多年的就地合法,就是對抗計畫最有力的口號。如今,都市計畫真的來了,地方恐懼感會變身為支持的力量嗎?執政者與規劃者皆然,這是觀察的重點。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台中學研究進化版 的頭像
    台中學研究進化版

    台中學研究中心

    台中學研究進化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