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今天難得機會見識到進行中,由縣市政府發起之農業生產/銷售資訊整合平台,各種作物生產地、耕地面積、作物產量、市場價格等資訊與天氣平台嫁接,災害預警、市場價格預測得以被逐步實踐,或說掌握。
這是好事,讓生產端農民知道自己面對的環境,即時性、短期資訊當然有助生產端聰明化。此舉也可提供政策執行單位提早掌握可能的變化,盡早因應。
然後呢?
這樣的資訊平台有何實質效益?
農業產值會增加嗎?農地利用會更迷人嗎?農民人口會因此倍增嗎?
如果答案是確定的,那麼我們要問,為什麼沒有早點出現?
農政主管機關沒有好的技術嗎?
應該不是,技術早就不是問題。
所以,問題出在那個環節?
某縣市先行代表甚麼?取得先機,還是資源浪費?
台灣至少八十萬公頃農地,多數是私人農牧用地,農地主與農耕者真的在乎農業生產環境變化與產品價格波動嗎?
當然在意,只是如果你是小農,在意又能怎樣?
如果你是大農,你還需要等待政府提供此類資訊嗎?
所以,這是某縣市先行的資訊平台,還是早就應該成為農政主管機關標準作業項目。
更重要的,農地上存在的違章工廠、營利建物,這些干擾農業產銷的設施,我們要當作沒看到嗎?還是應該併入資訊平台,整合考量其存廢與轉型時機?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