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公投進入最後倒數階段,第20案珍愛藻礁公投領銜人潘忠政在中選會舉辦第5場全國性公投意見發表會時特別點名,感謝目前已轉為支持三接外推案的前環保署副署長詹順貴。對此,詹順貴表示,這時候如此提,恐怕是吃豆腐的成分居多。
潘忠政在意見發表會上感謝了一串名單,後來也在臉書再寫一次,其中包括詹順貴、農委會主委陳吉仲以及中興大學環境工程系教授莊秉潔,原因是感謝這些人3年多前與他站在同一陣線,共同嘗試找到三接與藻礁兩全其美的替代方案。對此,詹順貴表示,「其實,這時候刻意如此提,對照護礁盟一再指責我們背棄,恐怕還是吃豆腐的成份居多。」
詹順貴說,既然潘忠政刻意如此提,為什麼不再深入想想,那麼多人、團體(尤其近期的地球公民基金會與綠色公民行動聯盟),都不約而同地擔憂影響能源轉型政策與減煤減空污期程、減碳路徑與階段目標,反而是用貼標籤的方式抹去思辨討論的空間。
詹順貴指出,護礁盟為了拚贏公投而運用如此策略,但社會大眾可以深思,「為什麼我們這些團體與人要如此做?藻礁生態系固然重要,能源轉型、減煤減空污、淨零碳排,是否也同等重要?我們是要獨尊其一,捨去其他?還是盡可能最大化兼顧這些多元公共利益?」
從一而終,才不是叛徒?叛徒又怎樣?走在時代的尖端,叛徒,背叛自己曾經的無知,真的不對嗎?
何謂一?真實的一,還是虛擬的一?
何謂終?開票日,決定輸贏那一天?還是投票後,真實世界的表現?
唉,貼標籤容易,誠實面對自己,對現實負責,難。
政治真的只有輸贏?成敗嗎?
公投過程中,只能透過造謠對方,取得先機嗎?
人民這麼容易被欺騙,被煽動嗎?
何謂共同體?唯我獨尊,旁人聽命是從?還是從左右南北出發,找到最大交集?
立場可以很鮮明,但是背後的利益是甚麼?環保生態只能靠極端、偏鋒嗎?
同意與反對的"陣營",何時找回無私?
公共利益只有一個面向嗎?多元面向為什麼不可行,為什麼要被唾棄?
四個不同意,台灣站起來。四個同意,台灣何去何從?
解決了三接,問題就結束了嗎?沒有了三接,環境生態就沒有危機了嗎?
要錢,要人,還要甚麼? 精神勒索,實在要不得,於事無補。
台灣用電量歷史新高,好消息嗎?
根據台積電氣候相關財務揭露(TCFD)報告書,2020年台積電用了160億度電,佔全台總用電量的5%。明年將在南科量產的3奈米廠,1座廠房1年用電就高達77億度,同樣的電,可讓1個月用電700度的家庭用90萬年;而2025年要量產的2奈米,環評報告中則載明預估要新增970MW的用電量,相當於擴建後的大潭7號機。
工業用電貢獻台灣每年一半的用電量,其中電子業又位居各產業之冠。隨半導體業持續擴廠,加上美中貿易戰後台商陸續自中國移回產能,經濟部預估,接下來十年,台灣每年的用電成長率,每年平均將達到2.5%,是過去十年平均的兩倍。「半導體廠的用電,就佔了每年增量的一半,」經濟部次長曾文生透露。
假設這些數據是對的,或說有其依據,試問,執政者有何選項?直接說NO,還是配合演出?第三條路誰決定?如何負責?誰來配合?
台積電2019年的用電量,160億度,相當於全台北市1年用電量的91%。並且,到2023年,也就是4年之內,台積電的用電量將再擴增1倍。要1年供應143.27億度的電,需要多大的發電機組呢?需要2GW的機組,相當於核二廠的全部2個機組,或是中火的4部機組。而台積電原來是歷經30多年的發展,到2019年才出現這麼大用電的需求,接下來到2023年,4年之內卻就要加倍,再度需要相當於核二廠的全部2個機組,或是中火的4部機組。
郝明義指出,經濟部主管國家產業政策,但台灣幾十年來的經濟發展接力賽,從加工出口開始,一路都是以製造業、工業為主,到培植出半導體產業。只是接力賽到半導體產業登場後,已經有30多年沒看到下一棒了。
經濟部端不出新的產業牛肉,當然只能守成與守舊,只能傾全力服務過去到現在還一直在跑的產業明星。經濟部的政績,也就是出口成長率、經濟成長率等等,都要看這些工業用戶來達成,能不盡力討好他們嗎?
所以30年來台灣沒有新的產業政策,也就不會有新的能源政策。有的,只是經濟部配合工業大老提供他們便宜用電的政策。而台電就是執行者。
就在我們交相指責之際,不也是改革契機的開始嗎?三接之外,就讓我們好好靜下來想想可行的策略,至少讓工業大戶們醒醒,台灣人配合演出是有期限的。台電不做電力需求的管理,而只想以便宜的電力供給工業用;對工業用電的詳細分配,又一向不肯說明,說是事涉客戶營業機密。我們真的能接受這種態度嗎?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