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清水往大甲路省道上,有間很醒目的工廠,高聳的煙囪,看似荒廢,這是南興造紙廠,創立於1963年,負責人張旭初,董監事包括 ,林清鉦,林清溪,林清玄,等人,住址清水區中山路561-7號,屬於乙種工業區,即將步入一甲子企業。菁埔南段地號823,面積5147平方公尺,算起來也有一千多坪。後方的847地號,面積4649平方公尺,也是工業區土地,看起來處於閒置狀態多年,因為後方的計畫道路沒有開闢,這塊地變成裡地。

No photo description available.

image

南興造紙廠

南投縣埔里鎮水質純淨,不僅生產聞名全國的紹興酒,也是手工造紙的發源地,民國24年日本人成立第一家造紙廠,50至60年全盛時期,埔里至少有50家紙廠,隨著台灣經濟起飛、工資上漲,許多業者被迫出走或關廠,如今留下來的紙廠僅剩11家, 台灣綿紙廠、新光華、長春、中日、福隆、廣興、技順、明鴻德、豐鎰、埔里、南興等。這裡的埔里南興與清水南興有關嗎?

台灣造紙業興衰史

台灣公司網資料顯示,南興造紙廠成立於1963年,台灣區造紙工業同業公會紀錄顯示,南興造紙廠於1969年加入公會,當年加入公會廠數達18廠,全國造紙廠數量116廠,並於1980年達最高峰168廠,截至2021年全國公會廠數71廠,比1947年公會成立20廠稍多。

國民政府來台,接收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的公有產業,由「國民政府資源委員會」接收「臺灣紙業公司」等七大公司國營單位,並委派謝惠為駐台灣區特派員辦公處專門委員兼輕工業組組長,同時兼任紙業接管委員會主任委員。

當時除了規模較大「台灣紙業公司」,較小的紙廠加印刷廠則籌備為「台灣省造紙印刷公司」。1946年5月以後,省府將省屬的造紙印刷公司裁撤,另行標售民營。實際上台灣光復第一個十年許多民營紙廠因為資金不足、經驗缺乏等原因而失敗,反而是中小型紙廠再獲得美援且非連續性的操作方式經營順利,因此形成國省合營、小廠自主的產業態樣,1947年年產量不過14,000公噸,規模甚小。戰後百廢待舉,造紙業所需的工業器材,如毛毯、銅絲布,以及配售蔗漿、紙張貨物稅率、外銷試辦等等工作都由公會統籌代辦。

1957年起造紙業已生產過剩,但紙廠規模尚小、產品參差不齊,加上原料昂貴、利息負擔較重,外銷虧蝕甚劇,也造成國內惡性削價。

1958年之後政府為提升出口貿易,陸續推行外銷貸款、用內銷盈餘彌補外銷等等措施,都沒有明顯成效。1961年在外貿會輔導下,公會造紙廠成立中國紙業貿易公司,合作外銷,同時也制定外匯聯合登記運用辦法、外銷低利貸款申借、廉價原料爭取及進口原料稅捐申退等等行動,直到1965年才擺棄合作責任外銷,由造紙廠自由出口。

1960年代,外銷量從44,000公噸激增至70,000公噸,產業穩健成長,國內造紙廠家數量同步向上增長。

1971年起,政府定調出口導向經濟政策,對內改善投資環境,成就台灣工業起飛。經建計劃對各種工業紙需求殷切,包括香蕉及百貨用的瓦楞紙箱,製鞋業及成衣用的白紙板、灰紙板,水泥、肥料用的牛皮紙袋,成就工業包裝用紙輝煌時代

工業用紙需求崛起,促使上游造紙廠與與下游紙器業合作推動工業用紙標準化,共同研究廢紙進口品質、廢紙進口分配等事宜。1973年石油危機,進口紙漿漲價,工業用紙廠動腦筋摻用廢紙,成為台灣造紙史上第一次重要的綠色轉型。

激增的產能也帶來原料、環保、品質、銷售各面向的挑戰,公會在這段期間成立各種紙類產銷改進委員會、紙業水污染研究委員會、加強統籌代辦進口廢紙業務、成立白紙板聯合外銷小組、銅版紙打字紙聯合外銷小組,並持續加強造紙工業職工訓練的工作。

中韓兩國位居東北亞,當時上有反共產極權的共同目標,促動兩地紙業代表於1976年在中韓經濟合作會議框架下決定加強兩國紙業合作,1977年在台北正式開啟中韓兩國紙業合作第一次座談會,雙方互相常設機構互換商情,並且以中國紙業貿易公司及大韓製紙聯合會做為雙方紙業外銷合作負責單位。

除了中韓合作,那段期間台灣造紙業者也積極與外接洽、增加外銷觸角,包括參加國際印刷包裝工業及事務器聯合展示會、邀請日本紙業領袖來台訪問等等。

1986年後台灣民營紙業大躍進,有的越變越大,有的向海外發展。此時期紙廠數量變化不大,但造紙機加多、加大、加寬、或加快,造成十年間總產量翻倍成長,1986年紙與紙板生產量與1947年相比,成長了333倍,足以反映光復後50年台灣經濟社會的變化,人口增加、生活不若早期困苦、國民生產毛額及國民平均所得均為雙位數成長。

產量倍增,品質也要達到穩定水準,此段時期造紙業和政府合作共完成105項纸品國家標準草案及16項修訂草案。同業間也共議廢紙驗收標準,期待各項生產作業標準化和制度化。

此段時期也會下一個十年埋入新的挑戰伏筆,政府努力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掀起不平等國際貿易條件衝擊,加上中國大陸飆速崛起、數位科技天翻地覆的改變生活型態,都預告造紙產業將邁入新世紀轉型陣痛期。

2002年台灣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零進口關稅助長低價纸品傾銷來台,迫使造紙業嚴峻面對市場削量和微利衝擊,反之5-7%的出口關稅,阻礙外銷競爭力,開啟不對等國際貿易的內外苦戰。

台灣造紙業力抗纸品低價進口的紀錄歷歷,公會曾分別在1998年申請對日本、印尼進口銅版紙及印尼、泰國進口非塗佈紙反傾銷,2007年再申請對日本、中國大陸、印尼進口非塗佈紙課徵反傾銷稅和臨時反傾銷稅,調查結果未盡如意,當時政府明白產業面對自由貿易的衝擊,2001年經濟部委請台灣經濟研究院建立「紙業貿易調查預警速報」。

另一方面中國大陸經濟崛起產生磁吸效應,台灣產業西進,也牽動造紙產業版圖調整,面對規模競爭,公會積極向造紙廠宣導更新造紙設備,提升效率及品質,降低成本,改善經營體質及開發高附加價值產品行銷,並推動造紙產業電子化,進行與國際商務接軌,強化國際競爭力,朝永續經營發展努力。

近十年造紙產業經營風貌多元差異,除了文化用紙、工業用紙、家庭用紙之外,橫向發展者從本業技術出發,轉型產銷利基型產品;縱向整合者則走向漿纸一貫、上中下游串連,包括瓦楞紙器、印刷、包裝設計等等。

加入國際自由貿易競爭,不對等的關稅障礙仍未獲得疏解,期間公會仍繼續為自身貿易條件奮戰,2012年申請對中國大陸、日本、南韓及芬蘭進口塗佈紙課徵反傾銷稅及臨時反傾銷稅,結果未如期待。爾後「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貨貿談判停滯、加入區域性貿易協定仍充滿變數,有些造紙業者為開發經營動能,往大陸、香港、或東南亞設立分支機構或建置紙廠,開枝散葉。

台灣天然資源有限,隨著環保意識抬頭,政府推動循環經濟的政策方向,正屬造紙為台灣製造工業中,資源循環利用歷史最久又持續技術創新的產業模範生,,包括原料取自人工快生樹種、作物桔桿等自然植物、回收紙再利用、汽電共生、廢棄資源燃料化實務成效。造紙業者凝聚共識堅定產業綠色方向,持續與外部溝通推廣回收紙正確分類、以及參與架接跨產業的廢棄資源再利用等縱向、橫向鏈結。

台灣紙張及紙板產量也從1947年1.28萬公噸提升到2020年436萬公噸,2004年產量達480萬公噸為最高產量期。70年間數量增加300多倍,過程中紙廠數量一度高達168廠,如今只剩下71廠,但是產量並沒有明顯下降。國內生產量中,原本外銷量占比很低,如今已經來到將近1/3,顯然過內造紙品質已經得到國際市場肯定,擁有一定的市場實力。

 

年度統計_2

清水南興造紙廠

從台灣區造紙公會網站已經查不到南興造紙廠的資訊,看起來南興應該不是公會會員。原來清水也有永豐餘紙廠(來雅清水廠),2005年也退出公會名冊。

清水三田派出所位在工業區土地? 這部分還要查一下,建照及使照核發過程有否問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台中學研究進化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