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捷運,就必須從大捷法看起,這是1988年立的法律,第一條說著: 加強都市運輸效能,改善生活環境,促進大眾捷運系統健全發展,以增進公共福利。
大眾運輸系統則包括: 利用地面、地下或高架設施,使用專用動力車輛,行駛於導引之路線,並以密集班次、大量快速輸送都市及鄰近地區旅客之公共運輸系統,這部分又可以分成獨立路權及非獨立專用路權兩大類。
這麼清楚的條文,幾十年下來,幾乎所有捷運興辦與營運皆是政府範疇,WHY?民間不能參與嗎?
假設,我們開放豐原、東勢路段、后里大甲路段、崇德路、忠明路、東大路-工業區路、省道台一線等路段,開放路權給民間競標設置輕軌電車,且有民間自行營運,以百公里輕軌路網為目標,可行嗎?
由於輕軌電車相當程度的減少空氣污染與碳排放,因此被視為相對環保的公共交通工具,加上安全且時間容易掌握(班次表),讓高齡者便於搭乘,因而成為歐洲最受歡迎的公共運具。
錯誤中學習: 淡海輕軌?
2006年9月新聞指出, 全台第一條輕軌捷運可能出現在淡水地區,交通部正著手評估從淡水捷運線紅樹林站至淡海新市鎮,興建輕軌捷運的可行性,如果可行,估計全案六年可完工,工程經費新台幣五十餘億元。「淡海新市鎮輕軌運輸系統可行性及初步規劃」是由交通部和內政部營建署共同規劃,交通部高速鐵路工程局初步規劃輕軌起自捷運淡水線紅樹林站,延伸十公里,終點站在淡海新市鎮中央區,沿途至少設十站,估計淡海輕軌捷運在尖峰時間每小時最高可載運五千人,高鐵局今天強調,這只是初步規劃,如果通過可行性評估,未來還要進行詳細規畫,而且規劃案要能通過環境影響評估,大約還需要三年時間準備。
6年後,2012年5月新聞又指出: 淡海輕軌係採歐美先進國家普遍採用的現代輕軌列車,整體路網共13.99公里,總建設經費153億元,共分綠山線與藍海線,其中綠山線的起點與淡水捷運線紅樹林站共站,而藍海線的終點與淡水捷運線淡水站共站,非常方便民眾的轉乘。第一期優先路線是從綠山線的紅樹林站到藍海線的漁人碼頭,共9.55公里14個站,建設經費約128億元。
從50億元到153億元,每公里造價從5億元飆升到15億元,發生甚麼事情了?怎麼會出現這種標題: 淡水輕軌捷運是一條錯誤又昂貴的交通建設。
2018年通車前,新聞又來了:
新北市捷運工程局副局長李政安表示,淡海輕軌第一期路網預計107年完工通車,到110年運量預估將會有4.4萬人,目標年130年運量預估將有7.6萬人,依人口統計資料顯示,計畫核定後至105年淡海地區人口數每年以3,500人的成長量快速逐年持續成長。目前淡水區人口數達16萬6千多人,依據淡海新市鎮特定區計畫發展計畫,第一期開發區計畫人口規模總數達13萬人,未來淡海新市鎮人口具備成長潛力。另外輕軌系統的造價比捷運系統經費低廉,淡海輕軌第一期路網總長度 9.55公里,總經費128.1億元 (中央13.85 億元、新北市 43.35 億元、營建署70.9億元),財務計畫營收比為1.3,輕軌通車後營運績效是正向且具效益。
問題出在那裏? 張智豪提出淡海輕軌無用論
各位鄉親,不知您是寄希望於「淡海輕軌」建設的其中一員嗎?期盼的原因是因為它可以支撐您的愛屋房價,進而期待愛屋增值,以便從下一手手中獲利嗎?那我只能說,您真是個壞蛋!近年來某些人一路跟著建商、代銷,在類會員制的操作下,從新店、林口、三峽,一路炒房到淡水,蝗襲全台、禍延後代。抑或您是由衷地認為「淡海輕軌」將產生改善交通的效用,將增進您未來的移動品質呢?那我只能說,您真是個傻蛋。因為「淡海輕軌」本身從來就是目的,而不是手段,至少不是官方宣稱可改善交通的手段,為蓋而蓋、交通效益再低也要蓋。當初會捨造價較低的BRT系統不採而就輕軌捷運,就是「捷運」二字較之「公車」二字,在當前地產銷售的邏輯上當然是具有不成比例的壓倒性顯學優勢。在官商都瘋地產的時代裡,這塊神主牌當然要緊緊抓牢!以下跟您分享個人的「淡海輕軌無用論」:
習慣改變?無!由於「淡海輕軌」性質上為捷運淡水線的接駁線,亦即「淡海輕軌」乘客最後仍是需仰賴捷運淡水線方能離開淡水、前往目的地;「淡海輕軌」並不會提供不同於捷運淡水線將乘客帶離淡水的新動線,也不會提供不同於捷運淡水線原本即可達的新目的地。因此,「淡海輕軌」興建前選擇不搭捷運淡水線而選擇或必須開車、騎車通勤的民眾,在「淡海輕軌」興建後依舊必須繼續開車、騎車通勤。「淡海輕軌」在減少開車、騎車通勤的人口上,無效。
路幅創造?無!真正的捷運之所以可貴,在於其要能提供不被其他交通工具打擾,也不打擾其他交通工具的「完全獨立專用路權」。但「淡海輕軌」,並不是屬於完全獨立專用路權,其必須借道現有道路行駛,亦即它非但不會增加可行駛道路面積,不是條嶄新的動線;反而會縮減現有可行駛道路面積,是項與汽機車爭道的建設。在平面段,不用說,就是在雙向至少各佔掉一線車道;即便在高架段,高架橋墩及配合橋墩加寬的安全島,當然亦會相當程度地犧牲現有道路的路幅。連結到前條「淡海輕軌」可預見並不會減少開車、騎車通勤的人口的情況下,汽機車車輛數不變(甚或增加)、路幅卻被縮減,試問交通是會更壅塞還是更順暢呢?
舒適升級?無!試想,若您居住的地方,前往捷運淡水站跟紅樹林站的時間是相當的(淡海新市鎮即屬之),您會選擇在哪一站出發通勤呢?對淡水的捷運族而言,在平均達三十分鐘的捷運通勤路程中,誰不希望能坐在座位上度過全程?下班時間回淡水搶不到座位就罷了,上班時間的這一趟,對住在末端站周邊的我們而言,說甚麼也要坐著度過,這可是段補妝、補眠、補習的好時光啊!「淡海輕軌」興建後,紅樹林站依然是淡水線第二站,沒座位的機率還是遠大於淡水站。想擁有較舒適的旅程,乘客依然會如同現在一般,在前往兩站時間相當的條件下,捨紅樹林站而就淡水站出發,「淡海輕軌」原本想服務的主力客層(新市鎮居民),將琵琶別抱。因此,「淡海輕軌」對於淡水交通的系統性改善,其實是並無助益甚至還可能是有害的。而若稱興建「淡海輕軌」是想增加淡水的觀光價值,那更大可不必;因淡水得天獨厚的自然與人文資產,早已足夠讓人傾慕造訪、流連忘返,實無須重金打造的遊園車畫蛇添足、格格不入。所以,好大興土木的公僕們,請珍惜公帑、愛護淡水,迷途知返、懸崖勒馬!
對錯之外,台中能學到甚麼教訓?
高雄案例: 高雄輕軌
從造價來看,高雄紅、橘線每公里42.47 億元,而環狀輕軌每公里6.53億元,對於城市整體的財務壓力亦減輕許多。高雄輕軌總長度約22公里、採地面路線,總經費約165億元,目前輕軌第一階段已通車營運,第二階段持續動工,本來預計2019年底全線完工。鑑於輕軌大順路段旁部分商家與住戶建議改地下化,捷運局評估許久後,仍決定採地面興建。高雄捷運局說明,地下化每公里造價約50億到60億元,即使高架化每公里也要20億至25億元,平面每公里約8億到15億元;大順路有6.2公里,地下化造價初步估計需310億至403億元間,是平面的4倍多,且依規定增加費用由市府負擔。
台中模式?
首先必須考慮的是,軌道運輸是否以原台中市為核心,這是多數城市採取的模式,圍繞著核心都市興建輕軌。假設如此,原來縣區進出核心區依然無解,只能依賴公車與私人運具。在此基礎上,百公里輕軌應該要跨出屯區,至少要吸納沒有鐵路運輸的行政區。
其次,工程造價能否考慮實用型及國產機電車箱系統,一方面降低成本,另一方面培養在地維修人才。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