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繼續存在,茁壯。
真的嗎?
2024/5/1 台灣有一個國立歷史博物館,很抱歉,非台北人實在很不熟悉。
更不熟悉的是,聽說這個位於南海植物園區的博物館前身是1916年博覽會興建的木構造迎賓館(大正時期)。中華民國政府來了,一切變了樣,1970年代左右,中國宮殿式建築正式浮上檯面,大辣辣地佔據南海園區的第一排,甚至還因此成了相當年輕的歷史建築,2007年。
該建物的文資登錄理由:
1.建築為戰後中國古典樣式新建築風格,為特殊時代背景下的建築產物,屋頂為歇山重簷,外觀氣勢雄偉,入口有仿漢闕之門柱,作工考究,可見證戰後復興中華文化的時代精神
2.本建築與鄰近之科學教育館、教育資料館及台灣藝術教育館構築南海學園內獨特建築群落,具都市景觀價值
最後,據悉這個花了5年多時間修建的博物館重新開幕後正引發各方撻伐,甚至連去中國化等字眼也出現。
說真的,國立(那個國?)歷史博物館這個名詞本身就大有問題,遑論建築所在空間的歷史元素堆疊與去除,處處充滿霸權,卻不自知。
這種討論與對話到頭來大概又是另一個藍綠對抗、台灣人是輸家的結局。
史博館歷經近6年整修,2月21日起開放公眾參觀,因昔日4樓咖啡廳風景不復見、新增玻璃盒子等備受討論;史博館回應,對於社會大眾展現對傳統空間的依戀性,給予最大尊重及感謝。
建築師呂欽文日前投稿媒體並表示,國立歷史博物館館舍正面入口兩側一整排掛著Museum shop深咖啡色玻璃盒子,讓他以為走錯地方,擋住史博館重要立面;而現在咖啡廳不論擺設與內外關係,也完全不復以前在四樓邊喝咖啡邊憑窗眺望荷花池的美好經驗。
宜蘭大學博雅學部教授陳復也投書媒體表示,史博館原有、由楊英風設計的「龍谿園」則已被破壞殆盡,石橋、圍籬消失,只有直接面對馬路的涼亭,原先「龍溪亭」匾額不見,且史博館增設公共藝術作品「懷舊是危險的嗎?」,「我想來龍谿園懷舊都已不能,史博館卻跟大眾自我揶揄說『懷舊有危險』。」
國民黨立委林倩綺今天邀請呂欽文、陳復、前立委陳學聖等人一同前往史博館會勘。史博館會後發布新聞稿回應,建築美學相當多元,設計風格感受也多有不同,史博館均是透過公開徵選專業廠商後,依專業設計團隊執行;對於社會大眾所展現對傳統空間的依戀性,史博館給予最大尊重及感謝。
針對玻璃盒子與觀景咖啡廳,史博館表示,期望透過博物館進退有層次的玻璃盒子,對照日間、夜間景觀與博物館建築的紅牆、拱門,創造人可以更貼近建築歷史元素的空間;至於昔日在廊道上的咖啡廳則實屬違建,相關整修須符合現代消防法規,現在觀眾仍可在館方人員陪同下定時到出簷空間賞景。
史博館進一步指出,大眾記憶中的史博館館前楊英風設計景觀庭園,其實原本即非楊英風的完整設計,在楊英風家屬的認同及同意下,此次保留楊英風庭園設計的重要元素,如涼亭、水池、月門等,再納入當代公共空間所重視的開放與安全性重新規劃;另外,「龍溪亭」本次在設計規劃保留其涼亭,惟因近期受地震影響,涼亭有部分受損,故於補強完成後,始將其牌匾掛上原處。
史博館表示,史博館完成內部空間整建及外部庭園景觀更新之際,將秉持博物館專業,持續向前走,歡迎各界先進持續給予指教,並尋求社會多元聲音的最大共識。
意識形態?去中國化?
這是強人政治的遺毒,過往拆除日本時代建物不見這些人,現在稍微改造仿宮殿形式就讓些許人腎上腺素發達。
去日本化對台灣人的傷害還不夠,硬加莫名的中國元素,自以為是,這才令人生氣!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