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有「台灣地王」之稱的農林,創立於1899年,前身是日本三井物產株式會社,也是百年老字號茶廠,5、60年代,正值台灣茶業出口的黃金時期,讓農林成為全台最大的茶業生產商和出口商,1955年農林開放民營,股票上市後,因土地資產雄厚,曾被股市作手雷伯龍炒到一股800元。

隨著台灣茶葉失去出口競爭力,農林近年轉型為土地開發商,靠出售土地及收租獲利,成為不折不扣的資產股,而農林手握近4千公頃土地,讓3年一次的董監改選,上演經營權爭奪戰。

今年63歲(2019年)的吳清源是新竹竹北人,1956年次,有8個兄弟姊妹,他排行老四,父親是佃農,小時候家中經濟狀況並不是太好,他還經常跟著母親挑扁擔沿路叫賣自家種植的蔬菜,吳清源回憶:「小時候窮到沒飯吃,只好把壞掉的番薯壓扁煎來吃。」而母親一點一滴存錢,在家中生活漸漸改善之後,有閒錢就會拿去買田地,也埋下他日後從事不動產開發的種子。

雖然家貧,但吳清源爭氣考上台北工專機械工程科(現為台北科技大學機械工程系),畢業後投入教職,沒想到邁入30歲時毅然決然放棄穩定的教職,進入美商陶氏化學,期間他成功解決儲槽建設進度嚴重落後問題,甚至提前一個月完工,「只要長官交代,我就把它做好。當年陶氏太平洋區總裁在我生日那天,從香港帶蛋糕幫我慶生,結束後又立刻搭機回香港。」吳清源難掩驕傲神情地說。

儘管受重用,但吳清源自覺英語不好,擔心未來升遷恐會受限,因此離開人人稱羨的外商工作,並在35歲投入不動產事業,當時搭上台灣經濟起飛,賺入不少桶金,爾後在不動產開發賺到錢後,積極尋找投資標的,萌生想經營有國際品牌知名度的公司,2017年他成功入主三陽。

吳清源2019年順利接掌農林,他也早已規劃好公司發展藍圖,「接下來要整理農林全台土地資產,了解目前使用情況,再找出最佳利用方式。」他並舉例,像是屏東老埤農場土地面積廣大,除了種茶之外,也很適合開發休閒觀光;另一方面,也將強化本業茶葉栽種和通路銷售發展。

台灣農林在苗栗

台灣農林2022年5月股東會選出的7席董事分別是上揚資產管理公司3個代表人吳清源、黃裕昌、謝春輝,林金燕、唯福投資公司代表人顏志光、源興行銷代表人邵瑋霖、久津實業代表人雷師凱;4席獨立董事分別為李勝琛、宋重和、王森榮、葉立琦。

台灣農林董事長吳清源表示,農林將持續專注發展茶業事業及其相關的休閒產業,並加強通路代理業務,以增加收入穩定公司經營基礎,去年累積自營農場作物面積達525公頃,包括茶園496公頃、咖啡園13公頃;桃、李、柚子、苦茶園、 橄欖及鳥梨園等合計約16公頃,較109年面積微幅增加。

老埤農場已完成全區約452公頃的茶苗種植,第一、二、三期茶苗已投入量產,年度產量為302公噸;為提升咖啡加工品質,已增設鹿篙咖啡廠,設置日曬、水洗及烘焙等設備,並已取得世界知名品種如Typica、Geisha、 Y.Catuai及Maragogype、SL34、薇拉莎奇、薇拉西雅等咖啡品種。

茶業經營去年雖受到疫情三級警戒影響,營業額仍成長, 今年老埤農場商用茶新建生產線產能將於第一個茶季順利稼動,加大生產量後將更加速提升營業額。

觀光休閒事業目前有新北市「熊空森林休閒農場」、「大寮茶文館」、桃園「大溪老茶廠」、苗栗「銅鑼茶廠」、鄰近南投日月潭的「日月老茶廠」及「鹿篙咖啡莊園」,但去年受到疫情三級警戒影響,營收為1.32億元,年減約2成,今年將持續建置各休閒門市軟硬設備、搶攻疫後內需旅遊商機,增進營業收益。

2019年新聞

農林今天公告,公司申辦「台灣農林苗栗銅鑼九湖段土地工商綜合區開發案」,苗栗縣政府核定完成用地變更,變更編定面積合計15.7萬平方公尺,其中特目用地5.6萬平方公尺,約1.7萬坪,將依開發計畫核定內容辦理,預計可興建購物中心、工商服務及展覽館等。

農林也公告,公司申辦「苗栗縣銅鑼鄉銅鑼科學園區北側住宅社區開發案」,苗栗縣政府核定完成用地變更,變更編定面積合計29.4萬平方公尺,其中乙種建築用地6.1萬平方公尺,約1萬8539坪,將依開發計畫核定內容辦理,預計可興建住宅別墅約300戶。

此2大案經苗栗縣政府於2014年12月23日核發開發許可在案,農林已陸續辦理水土保持工程、用地變更編定,以及苗栗縣政府水保保證金返還等事項,確認於本月全數完成辦理事項結案。

農林公司與三義茶葉

三義的茶業從生產、製作到銷售,在日據時期都是由三井財團獨佔。戰後國民政府成立「台灣省農林股份有限公司」,轄茶葉分公司接收殖民資本,三義的茶園、製茶廠等便由大財團與殖民政府手中交至農林公司,由於三井曾藉由土地放領政策取得三義地區大片土地,接手的農林公司,直到現在仍擁有三義地區大片土地。三義火車站正對面一帶的土地,日治時代作為臺灣拓殖製茶株式會社的製茶工廠,後來成為三井株式會社的事務所、茶廠與職工宿舍用地,戰後成為農林公司所有,其茶廠曾用來製作三義地區生產的大部分茶菁,直到20世紀末拆除。

日治時期實施原料管制,茶菁不准外流、只能送到各地的茶菁站,再由當時的三井株式會社統一運載至茶廠。農林公司接手茶園後,一開始仍沿用原料管制的茶葉經營方式,透過佃農栽植、採收茶菁、工廠製茶與運輸銷售等一貫機制維持產業發展。直到1970年代原料管制措施解禁,部分茶園放租給三義及銅鑼一帶的茶農,茶農以土地規模與茶樹等級繳交代金,製造與銷售則轉為茶農私營,將茶菁送到三義、頭屋、大湖、獅潭等地的私人茶工廠,農林公司從掌管整個產業鏈、轉為掌管土地資本的角色。

石叟叢書-各方建議(包括報告)(下冊)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台灣農林 吳清源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台中學研究進化版 的頭像
    台中學研究進化版

    台中學研究中心

    台中學研究進化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