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這麼說著: 省道台1線採分段拓寬,包括岡山、橋頭、湖內等北端陸續拓寬完工,南端湖內展開徵收作業,北高雄剩路竹段未完成拓寬。未完成路段從350.3公里至354公里,總長3.7公里,擬將路寬24公尺拓寬為40公尺。全案早自高雄縣府時代徵收土地,拓寬影響沿線400多棟房舍。
審議現場
爭議的現場是高雄路竹區台一線沿線住民、公路總局、高雄市政府相關單位、內政部土徵小組。
30多年前,公路局辦理台一線拓寬工程,徵收3.7公里長沿線民居土地,欲將24米省道擴寬為40米,這也是計畫道路的寬度。
當地居民從本來只是八米寬的省道邊居民,歷經拓寬為18米、又拓寬為24米的陣痛,房子已經拆了又建、建了又拆兩次了,如果拓寬為40米,很多人的房子可能只剩下一點,根本無法居住。
結果是土地徵收了,房子沒辦法徵收,居民到處陳情,縣政府不知如何是好,請示了當時的省政府,得到的回應是: 暫緩拆屋,繼續尋找替代方案,包括不排除畫設外環道路。
30年後,居民又到處陳情希望廢止徵收,還地於民,公路總局則根據研究堅持省道拓寬可以改善交通流量,降低交通事故,兩邊還是沒有交集。
過程中,159間房子已經退到40米道路線外建築,還有496間房子受到影響,需全拆者高達79間,
中途插隊的捷運單位表示,24米道路就可以蓋高架捷運,不用40米寬沒關係。
怎麼辦?
1. 劃設外環道,分攤省道交通流量,台一線維持現有路寬。
2. 縮小路寬,減少拆遷面積,降低民怨
3. 維持原狀,鼓勵捷運分流,修改公路至上價值觀
4. 逕自拓寬,徹底改善交通,振興地方經濟
當各方還是各說各話,沒有一個選項是最好選項,當各方願意坐下來溝通,所有選項皆有可能。
1. 居民真的要保留民房?還是只是想要爭取更多的補償金?
2. 公路總局真的只能按計畫施工嗎?替代方案真的不可行嗎?
3. 台一線擁擠塞車,有沒有可能促使更多捷運使用人口,反而有助交通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