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frame width="1745" height="982" src="//www.youtube.com/embed/Dytyz2hMbro" frameborder="0" allowfullscreen></iframe>
<iframe width="1745" height="982" src="//www.youtube.com/embed/Dytyz2hMbro" frameborder="0" allowfullscreen></iframe>
台灣都市計畫原則上可以分成兩大部分: 土地使用分區劃設及公共設施用地指定,前者係指透過都市計畫法將一定範圍內土地,根據發展需求劃設住工商等使用分區,後者則為服務住工商等使用分區所延伸出的公共使用土地。
喧騰多時的台中谷關雪谷纜車計畫,即將進入地方(而非中央)環評,雖然台中市府觀光局宣稱,只要環評沒過關,立即停止纜車計畫。但是,就在纜車環評啟動之際,市府大動作招商、吸引BOT實施者的動作從沒中斷,邊環評、邊招商,這是那門子政策?
雪谷纜車並非公共投資計畫,市政府花了上億元經費,只是鋪陳一個看似有利可圖的纜車招商說明書,打算吸引投資商投入至少27億元,興建一座擁有11基座、三個車站、150間觀光飯店、商場、餐廳的複合設施。計畫書宣稱,纜車開通後一年至少可以吸引59萬到67萬人潮,每天最高可達4000旅客,爭相恐後坐纜車欣賞大雪山樹梢美景。
歷經多日的台中BRT鬧劇,網路上卻出現這樣的評論與觀察: 老胡略勝一籌。
人口變化是有趣的現象,台中市去(2013)已經變成270萬人口大都市,3月又多了994人。(算一算一年大概只能增加一萬人上下,跟過去動輒2、3萬人比起來差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