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台中火車站為核心的台中市舊市區曾經是中台灣多數人共同的生活記憶區,也是台灣第一處有計畫的市區。從1904年台中公園開幕、1908年火車站通車典禮、1920年代文化協會到1960年代遠東百貨及中華夜市相繼開幕,台中市舊市區等於是中台灣心臟區,提供大台中發展源源不絕的文化創意與商業活力。
然而,高速公路通車及私人運具發達後,街道狹小的舊市區開始面臨極大的挑戰,原本繁榮的商業空間逐漸步入蕭條、沒落。拯救中區的行動雖然一波接一波,包括繼光街年貨、第一廣場、電子街、珠寶街、電影街、婚紗街、玉市、第二市場改造、太陽餅節、自由商圈廣場、中華夜市、中正路騎樓順平、街道家具重整、市政大樓承租、大學城區部、台灣大道旅客服務中心、興中停車場、柳川改造、舊州廳改造等努力,無數的公共資源投入,換來的卻是欲振乏力的商業環境與日益毀敗的歷史文化街區。現任市政府無能與無心的具體的證據之一,屬於原台灣省城一部分的舊儒學考棚建築,至今依然埋身舊州廳後方巷弄內,舊市區的歷史文化自明性日益黯淡。
OOO看到三個大問題。
問題一: 缺乏專責機構。舊市區歷年改造計畫多數為一次性作為,各部門各唱各調,資源無法有效整合,且計畫完成後,缺乏專責機構負責管控與維護。這其中又以城鄉風貌改造計畫為最,繼光行人徒步區、騎樓街角順平、太陽廣場改造等工程,只有硬體,沒有軟體,導致資源浪費,打擊居民及商家自信心。
問題二: 閒置空間缺乏媒合誘因。舊市區本來就是大台中日夜間商業活力繁榮特區,在破窗現象的打擊下,閒置空間日益增多。面對此現象,市政府本應積極有效因應,包括修改建築、都市計畫、消防、稅賦等法規,然而現任政府選擇消極作為,只在可控制的公共空間,例如人行道與廣場等,進行裝飾性建設,部分災損建築造就的負面擴散效應,迅速擴及整個街區,導致頹廢現象一發不可收拾。
問題三: 舊市區與周邊景點缺乏有效串聯與整體行銷。舊市區是紅花,需要綠葉的陪襯才能更顯珍貴。過去十幾年,雖然市政府及中央政府陸續在舊酒廠及復興綠園道開展文化創意園區及國家數位圖書館等重大建設,緊鄰舊市區周邊的干城營區、台糖工業區、體二更新區、舊州廳等計畫卻裹足不前,缺乏執行力與地區自明性,也因為如此,中區居民與遊客看不到整體舊城區的內涵,縱有針灸市建設,卻無助於舊城區的整體復甦。
OOO指出,在鐵路高架、新火車站即將完工之際,已經到了全面檢討的地步。面對中區這顆破損的心臟,他提出三個具體作法與承諾。
第一, 新組織。舊市區再生需跳脫公務機關束縛,以全新公法人組織,進行跨部門資源整合行動,才能立竿見影。OOO以國外市中心再造經驗為本,具體提出中區都市再生公司公法人(Urban Regeneration Fund)作為舊市區再生的核心工具。都市再生公司有兩個重要任務: 清查並活化產權複雜之閒置空間,催生並主導歷史文化街區自治條例之立法與執行。唯有活化閒置空間,引入文創、微創人才,中區現有實質環境才能得到具體改善。更重要的,沒有一部適用於中區再生的自治條例,現有都市計畫、公共設施、建築、消防、治安、稅賦等框架,將沒有解套機會。
第二, 新活力。舊市區再生需要新活力,近年來陸續出現的點狀突破性作為,包括宮原眼科一二館、好伴共享空間、老飯店新面貌等創意行動,充分顯示舊市區依然具備吸引新人才進駐的魅力,關鍵在於創建人才願意進駐舊市區的活力平台:低成本資金及夥伴關係。OOO相信,創業經濟時代已經來臨,中區就是最理想的創業基地之一。他承諾當選市長後,仿照美國福特基金會作法,在中區成立創意相關投資計畫(program-related investment PRI),比照社會企業發展模式,利用公共空間及改造後私有空間,進行系列商業、文化、藝術、產業投資行動,為中區注入多元活水,創造多樣性消費者與新居民。
第三, 更高的視野。迎接台中新火車站來臨絕非單純的中區改造而已。OOO認為,即將來臨的新台中車站有機會成為散布東區、南區及北區各大據點的核心轉運區,這些據點包括: 新設精武及五權高架車站、體二運動文化園區、干城重劃區、台糖區段徵收區、旱溪媽祖及東光綠園道、建國市場、舊酒廠創意園區、國家數位圖書館、綠川生態及商業廊帶、演武場及典獄長宿舍、台中州廳、台中文學館(樂群街警察宿舍及第五市場)等,這些原本分布於外圍、各自為鎮的景點(point of interest POI),可以輕易地透過火車站轉運中心及健全的自行車服務機能,變身強化舊市區心臟機能的養分,【住在中區,樂活舊城區】,更高的視野才是舊城區永續發展的良方。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