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各地新聞顯示,
1. 截至2024年一季度末,中國商業銀行淨息差下滑至1.54%,創歷史低點。東方財富Choice數據顯示,在42家A股上市銀行2024年一季度業績報告,營收同比下降的銀行約為15家。
2. 目前中國一線城市北京、上海、廣州與深圳的商辦空置率已高於新冠疫情嚴峻封城時期,分析師認為,這顯示中國的經濟低迷已損害企業信心。根據3家房地產公司的數據,6月中國科技重鎮深圳的高級商辦大樓空置率至少達5分之1,北京、廣州與上海的商辦空置率也遠高於2022年6月,整體而言,商辦租金比2年前至少下跌10%。
這些數據顯示,中國經濟及中國社會正進入前所未有衰退期。
很多人好奇的是,這些現象顯示的是週期性衰退,反彈之日不遠,還是結構性敗壞,前景可能更差。
對中國人而言,正確解讀這些數據,進而提出可行對策,影響所及可能是千萬人的生命與生活。
對樂觀者及悲觀者而言,經濟數據上上下下,冷暖自知。問題出在,中國整體社會有否、能否提出合理對策,由誰提出,如何執行之?
對台灣人而言,這些經濟及社會數據直接與間接影響台灣社會及經濟走向,畢竟兩國之間關係過於密切,很難直接脫鉤視之。
怎麼辦?其實答案不難,只是中共領導者不願意轉個彎,找答案。
1. 面對中國與美國貿易戰,中國政府願意退讓,重新擁抱美國市場嗎?
2. 面對台灣與中國緊張情勢,中國政府願意公開宣布兩國間友好關係,關閉武力統一的準備嗎?
3. 面對中國與鄰國領土及領海爭議,中國政府願意以民生優先,放棄戰狼外交與窮兵黷武國防政策,改採內斂作為嗎?
轉個彎,中國社會及中國人有可能找到新的動能,再創高峰。
同樣地,轉個彎,中國共產黨也有可能被中國人唾棄,走入歷史。
試問,中國人生命與生活重要,還是中國共產黨存亡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