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參加市政府廉能與透明獎評審,各單位紛紛推出以民為本,服務更快速之E化服務,市政府儼然變成24小時不休息的單位,透過線上表單市民可以提報路燈維修、道路危險等問題,可以清楚掌握20多處市地重劃進度與文件,也可以預約戶政事務所服務,汙水下水道申辦、稅務申請等服務,甚至可以透過網路系統申請土地不正常異動的簡訊通知。
更甚者補助義消的款項內容與購物清單也直接公開接受檢驗,政府打開了,市民也變成公務員的分身,在街上看到毀損,直接APP上傳照片,立即有人前往維修。
從智慧城市的角度看,如果物聯網全面實施,過往的提報與巡查會變得很古老,因為偵測器會直接回傳各種訊息,透過統一窗口、直接服務。在此之前,將市民納入廣義公務員助理,似乎已經變成走向開放政府的另類現象,這是好的現象嗎?值得鼓勵嗎?
另一方面,市政業務本有輕重緩急,透過APP即時回報的資料是否代表急診案例,當數量變的可怕之際,急診會不會變成塞車的一般門診?不用急診與門診的專科疾病,是否會因此被DELAY,永遠排不到順序與資源?
政府沒被打開前,我們一度想要信任專業、現任官僚的判斷,雖然很多案例證明,公務專業往往服務特權與政治,人民需要反而被排擠。如今,政府逐漸透明了,資訊逐漸公開了,市民也樂於參與與扮演助理的角色,然後呢?政府還能幹嘛?
即使趨勢已然如此,一方面還是有很多的市政單位抗拒改變,抗拒代表底線還在谷底,人民需要還沒受到重視。另一方面,已經被打開的政府部門,這些單位的下一步是甚麼?智慧城市與開放治理的內涵應該是甚麼?更好的服務而已? 還是更有效率的資源分配與利用?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