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今天聽到台中市培養三年的青農代表形容投入農業生產的心路歷程,除了每個月三萬元的補貼外,青農還享有生產技術輔導及生產設備貸款等優惠條件,一年五十人,成本不低,三年下來150人或更多,顯然對地方政府而言,這是一筆可觀的支出,我們如何衡量其效益呢?老實說,不容易,除了顯性的減少失業人口外,青農參與農業生產的成功與失敗到頭來還是個人選項與際遇的差異。

青農針對需求面提出五大元素,首要是產品行銷通路,沒有通路,再好的東西也只能自用, 資金、土地、生產技術及加工,五個項目加起來很像過往父母親培養小孩的要素,也很像大家族傳承下一代需要準備的素材,換句話說,青農投入農業生產需要的,除了個別努力外,更需要像family家族式的配套與支援系統,否則可能不容易有成。FAMILY家族是甚麼?傳承是甚麼? 這裡面顯然涉及很多非營利的元素,因為單單技術一項,對很多商業團體而言可能是得來不易的商業機密,怎麼可能輕易外流或傳授,除非是家族事業,技術變成家族成員必備,也是天賦的技能。這是非政府組織很難扮演的角色,可能非政府莫屬,外埔園區的主導者顯然要以政府為首要,才能勝認這種類家族運作模式。

其次,大台中將近300萬人,算是一個完整的消費市場,各項商品皆有可能被需求,如果一個區域只有幾項特色產品,但是缺乏一般性產品的生產能力,在市場競爭上可能處於不利地位,全品項供應變成一項重要的基礎設施,沒有全品項,依賴性就會提高,成本也相對上升,不利區域競爭力。Comprehensive是第二個關鍵,除了產品面向,園區本身的產製儲銷平台外,更要有研發與體驗等機會,才能促成產品多樣性與市場競爭力。全品項的縱向可以以價格為指標,區分高中低價格產品,橫向部分可以分成在地、外地及進口等選項,全品項也可以被無限擴充與加值,這是園區研發單位可以扮演的角色,過去台灣的農業試驗所等機構已經累積不少這方面的能量,如何在次級地方市場將此類功能推向另一個高峰,或許就是高科技、物流冷鏈、客製加工及大數據等IOT工具及實體空間可以派上用場之處。

最後,個別生意模式(business model),獲利是市場存在的重要動力來源,也是農業與農民賴以生存的法寶。從個體角度,沒有人可以面面俱到、大小通吃,多數技能者選擇專注在特定產品的研發、生產或引進,這是個體利潤的最重要動能,這個模式存在個體間的競合問題,有時候敵我分明,這樣的資訊與知識不容易在大平台得到充分資訊。Niche利基是關鍵字,這個關鍵字的存在至為重要,因為沒有利基的誘導,整個園區到頭來可能變成另一個公營企業體,可能走向滅亡之路。唯有創造共享式利基,互相圖利,才有可能在既有兩大農業展示館的基礎下,引進市場法則與紀律。

FCN三大要素構成農業大平台2.0的核心要素,缺一不可。除了既有14.6公頃花博園區土地,周邊至少46公頃一般農業區土地,持續以農業生產為主體,附加新農業產品研發、客製加工、體驗等附屬設施,如此一來,土地使用可在原有分區框架下,由地方農業主管機關核發相容性許可。

除此之外,透過台糖公司、興農公司、麗寶月眉等知名在地企業的參與,台中品牌可能可以在更好的在地知識及技術基礎上,打造具備競爭力與吸引力的智慧農場,後花博時代出現的外埔園區60公頃土地夠嗎?老實說,令人期待。大甲溪北岸擁有大安溪流域原住民文化、百年月眉糖廠、大甲媽祖與大安港,這是後工業時代的新農業地景,如果1*2*3級產業可以后里台地生根茁壯,相較於吸引人居住的大甲溪南岸,大台中南北分流發展模式,有機會在山手線成形後,出現去蕪存菁的新發展模式。

台中市現有不到5萬公頃耕地,每年農業產值300億元左右,如何利用在地資源與優勢,形成一個兼具智慧化及創新模式的新農業園區,將台中市農業產值往加倍方向推進,600億元產值應該可以創造足夠的吸引力,讓更多青農、資金、市場性資訊模式得以在此找到春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台中學研究進化版 的頭像
    台中學研究進化版

    台中學研究中心

    台中學研究進化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