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一個位在科學園區主要道路邊的新開發案,原本設定的開發戶數不及600戶,土地與建照轉手後,新提案超過一千戶。即使容積不變,交通及環境衝擊必然驚人,在一個中型規模的都市,這樣的開發案應該如何審議與把關呢?

最好的方式當然是開發者自律,畢竟市場行為屬於私人行為,核發開發量之後,政府理應退居二線,由開發者承受開發的利潤與損失。自律性代表開發者應有的紀律與社會責任,在一個已經塞車的地區提出新開發案,如果只看到戶數與利潤,沒看到未來進駐者的生活情境,這樣的開發者,遲早會被淘汰,是嗎?

沒了自律,就剩下審議把關這道法定程序,比如說,都市設計審議。因為開發戶數增加,如果沒有合理的交通配套,理應拒絕變更,除非開發者願意提供大於開發衝擊的社會公益設施,作為化解衝突的替代,例如社會住宅、日託中心、長照中心、藝術館、社區中心等公共產品。

如果沒有交集呢?多少才算夠?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台中學研究進化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