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台灣製磚的歷程

知名建築部落客林小昇說,磚是建築中不可或缺的材料,台灣自荷治時代開始製磚,歷經明鄭時期與清代,但早期台灣的紅磚採人工濕式製作,製磚速度慢,且易受天候影響、不利控制品質,磚塊上也不會壓印商標,規格大小不一。日本自明治維新之後,引進西方建築技術,日文的煉瓦(れんが)一詞即是指紅磚,「煉」代表著「燒製」、「鍛鍊」之意,規格也進行標準化,商標固定壓印在面積最大的那一面上。

日治時期,英商撒木耳洋行(Samuel & Samuel)及台灣煉瓦株式會社(Taiwan Renga)分別在台灣引進蒸汽動力的乾式機械製磚技術,產量和品質皆超越傳統濕式製磚,很快地席捲台灣市場。乾式製磚機的模具可在磚面上壓印商標與紋路,既可增加水泥砂漿在紅磚上的附著力,又可標明產品來源便於宣傳推廣。台灣煉瓦株式會社後來合併撒木耳洋行,以會社簡稱「TR」印製在磚面上的磚塊成為日治時期台灣紅磚的代表品,而商標又會因為磚廠與時期不同有所變化。

台灣一般民宅即使到日本時代初期,大多使用竹管茅房,或是士埆瓦屋。彰化地區除了彰化城裡,以及鹿港街、員林街、寶斗街有少數的紅磚厝之外,其他大都仍舊使用造價較低的士埆厝,到了昭和十年 (西元1935)中部發生「墩仔腳」大地震之後,在死傷慘重的情況之下,一般的民眾,才警覺到土埆厝抗震性的薄弱,所以逐漸的改建紅磚瓦厝,而當時的日本人也適時引進了西方巴洛克氏的建築模式,以及西方的燒磚技術,使台灣的建築,起了較大的變化。於此同時,日本社會也在1924年東京大地震後,重新檢討磚造屋的耐震力,鋼筋混泥土等材料的實驗,也開始在台灣社會與磚造屋交叉使用。

戰後初期,製磚工廠仍然生產有壓印商標的紅磚,然而新式隧道窯讓濕式製磚自動化,成本降低且速度大幅提升,此後台灣便不再生產乾式壓印商標的紅磚。

 

彰化現象

因為1935年墩仔腳大地震,使得紅磚的需求,大量的增加,當時分佈在彰化花壇鄉橋頭村附近的瓦窯廠,紛紛改建為簡陋的磚窯廠,由於橋頭村東邊的牛埔山( 因以前放牛的山頭而得名 ),生產土質良好、而且合適燒磚的「白埴土」。因此當地燒出的紅磚,色澤紅艷,而且硬度較強,所以頗受各地建築工程的歡迎,於是紅磚燒製的產量與日俱增。

民國四十八年的「八七水災」,更使得中部地區的受難戶,在重建過程中,一磚難求。所以花壇地區的磚窯廠,急速遽增,並且改善燒磚的技術,研發燒磚的窯型。到了民國七十五年之後的房地產大波動期間,中部許多國民住宅,如同雨後春筍,到處大興土木,使得花壇的磚窯產業,達到有史以來的顛峰境界。也使花壇的勞力人口,大量的投入紅磚的生產行列。甚至引入許多外來的勞力資源,使得磚窯業,以及周邊的相關行業,大發利市,這是花壇窯業的全盛時期。

可惜好景不常,受到國際景氣低迷的影響,所以造成房地產的滯銷,建築空屋率的年年升高,直接影響到紅磚需求量年年減少,磚窯業的生意一落千丈。原本活絡的磚窯之鄉,造成許多窯廠停止生產,人口外流,導致產業蕭條。原本有四十幾家的磚窯工廠,相繼關廠,交通運輸、煤、油業等周邊行業,都受到直接或間接的影響。

台灣擁有許多類型的窯種,如 木炭窯、包仔窯、登窯、蛇窯、四方窯、八卦窯、隧道窯等,而應用在磚瓦的製作上,則主要為包仔窯、登窯、八卦窯、 以及隧道窯等,其中的包仔窯與八卦窯更被視為台灣磚瓦業的重要里程碑。

  • 包仔窯(明鄭至日本時期)

台灣的磚瓦窯歷史可追溯至明鄭時期, 在那個年代,燒製磚瓦的窯種就是外觀呈半 圓體、像極了蒙古包的包仔窯。這種窯在不同地區有不同名字,如大陸稱它為「饅頭窯」、台灣南部稱它為「龜仔窯」等,皆是以其外形來命名。

包仔窯可燒製紅磚與薄瓦,但也有人用來燒製陶器。由於燒製的時間較長,故漸漸被後續傳入台灣的其它窯種所取代。高雄大樹鄉的三和瓦窯即是一個仍在運作的包仔窯,至今仍保留傳統繁複的燒製過程,生產高品質的清水磚、油面磚等。

  • 登窯(日本至光復)

俗稱目仔窯的登窯原為中國傳統窯種之一,傳至日本後,在日治時代再由日本傳至台灣。依山而建的登窯呈向上的階梯狀,可燒製陶器亦可燒製紅磚,由於登窯燒磚的產量大,故在日治時期幾乎成為燒磚專用的窯種。

由於登窯的窯室分離,故其最大的特色是裝窯與燒窯可同時進行,是一種半連續式的窯體。登窯的燒成時間依窯體大小及燒製成品而不同,一般燃燒室燒成的時間大約是 2天,不同窯室間亦有差異。

早期登窯主要的燃料是木柴,日人將 其改良為使用天然瓦斯,故現今苗栗市所保 存的登窯,皆以天然瓦斯為燃料。

  • 八卦窯(Hoffmann Kiln, 光復至60年代)

此窯種為德國人Friedrich Hoffmann 1856年改良設計,日本明治維新時由歐洲 傳至日本,復於日據末期引進台灣。因其外 形像極了運動場的環形跑道,加上燒製的過 程是一個窯室一個窯室循序漸進的燒,像極 了轉動的太極,因而在台灣俗稱為「八卦 窯」。 八卦窯的燃料可分為點火及燒成兩 種。點火時使用的是木材、煤炭、重油、報 紙等燃料,而燒製過程則視需求由投煤口投 入煤炭。由於八卦窯燒成紅磚僅需半天的時 間,故引進後取代了登窯而成為製磚的大 宗。因八卦窯占地面積較大,且燒成時間較 隧道窯長,故60年代後逐漸被隧道窯所取 代。目前台中工業區中有名的八卦窯餐廳, 即是以停用的八卦窯改建而成。

  • 隧道窯(Tunnel Kiln, 60年代至今)

隧道窯於1751年由法國皇家瓷器公司所發明,直至1970年英國才興建少數的隧道窯作來製造紅磚。早期隧道窯使用煤炭做為燃料,現今則改用重油或瓦斯。隧道窯窯體以型鋼為骨架,表面覆以鐵皮、內部襯以耐火磚及隔熱磚。整座隧道 窯的窯腔係以預熱帶(preheating)、燒成帶 firing)、冷卻帶(cooling)三個主要部分所組成。窯燒流程係分為乾燥、預熱、燒成、冷 卻等過程,以台車及軌道運送磚塊的胚體至窯內,經過預熱、燒成、冷卻三個過程後,成品就可以從窯體的另一端出窯,是一種連續式的窯體,燒製紅磚僅需半小時的時間。由於這種窯體的燒成時間短,且可以燒製大量的紅磚, 因此,目前國內多採用此隧道窯來製磚。

中台磚廠.jpg

台中市區有磚廠嗎?

台中大肚山台地因其紅土土質優良、表土無石塊、腹地寬闊,再加上台地上遍佈相思樹,因而造就了台中地區相思炭與磚瓦窯的發展。

近日有人傳來中台磚廠的圖片,磚廠的煙囪有多年的時間曾經是南下火車乘客進入市區的地標,此廠區是否為東區東勢子庄內設施,這是有趣的問題,該磚廠位於舊的精武路17巷26號與鐵軌交接處(經武地下道南側),多年前火災曾經燒毀廠房,負責人張勝會。

精武路17巷現場已經改建為一般住宅社區,這個地方為什麼會有磚廠?因為旱溪砂石嗎?還是另有原因?

根據異教徒了解,這裡曾經是1919年成立的台灣煉瓦株式會社台中工場, 戰後改為台灣省工礦公司台中磚廠,後來曾經名為中台窯廠,換句話說,這個地點可能與台灣省農工公司有密切關係,是否土地也是藉由此公司私有化,可能有待了解。

至於甚麼是台灣工礦公司?甚麼是台灣省農工公司?這些在戰後扮演壟斷性功能的"大公司",如今在何方?他們的資產處分過程合理嗎?合法嗎?有誰可以全盤掌握他們的來龍去脈?

 

中台磚廠圖.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台中學研究進化版 的頭像
    台中學研究進化版

    台中學研究中心

    台中學研究進化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