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我的好友/25年同事,王大立,1955-2020,台北人,育有一男一女。師大附中畢業,他是成大都市計劃系第三屆1977年畢業生,高中同學周宜強則成為逢甲大學都市計畫系1977年第一屆畢業生。大學畢業後考進台大土研所(城鄉所前身),退伍後進入台北市政府建管課短暫服務,後留美取得美國賓大(U of Penn)都市計劃博士,1989年與親愛的老婆劉小蘭博士一起來到逢甲建都所/都計系,地球繞了一圈又與高中同學周宜強成為同事。歷任內政部都委會及各縣市都委會委員,2020年6月退休,2020年8月17日走完人生旅程,817公報留下句點,願他一路順風。

現任文化大學都市計畫與開發管理系主任陳維斌博士回憶王大立老師:

親愛的王老師:
 
想到要提筆寫這封信,心裡是複雜的。曾經提筆好幾次,卻始終下不了筆。也許是現代人用電腦用得多,真正要手寫的時候,反倒沒有辦法。我想我還是用電腦打字,這樣片片斷斷的思緒也比較好整理。
 
5/20接到劉老師的電話,聽到您生病的消息,真的感到很意外。還記得我大三暑假的時候,您和劉老師剛從美國UPenn回來,我們應該算是您們教的第一批學生。當時上課,您總是喜歡用問答的方式進行,沒有標準答案,甚至沒有答案,您總
 
是用問題來讓我們自己找到答案,這種教學方式對我們而言,也算是一種震撼教育,至今我仍然感到受用不盡,也深深的影響我現在的教學方式。
 
記得大四考研究所的時候,考了台大、中興、淡江三所學校,其中台大城鄉所我連第一階段都沒有考過,您得知之後,反而跟我說恭喜。您告訴我,中興都研所才是我該選擇的學校,當時我不知道您是安慰我,還是真的那麼認為,但是二十幾年下來,我覺得老天爺給我的安排真的是對的。逢甲的畢業典禮那天,我沒有去參加畢業典禮,和您兩個人在都計系的電腦教室裡面足足聊了兩個多小時,也許那裡是唯一有冷氣的地方。這兩個小時裡,您告訴我您在國外求學,還有在圖書館打工的一些事情,從老師的身上,我看到西方大學教育的多樣、豐富與自由,讓我對出國唸書充滿了嚮往,也更堅定日後要出國留學的信念。沒想到我在美國一待就超過了10年,這應該是我唯一打破您的紀錄。
 
對老師的教學印象最深刻的有兩件事:
 
1. 計劃理論:我記得第一堂課老師拿個杯子, 坐在前面。劈頭就問,什麼是好?當時全班同學都傻了,沒有人回答,於是老師就說,既然如此我們下課吧!第二週上課,同樣的情境又再發生,還是沒有同學回答,於是乎又提早下課了。直到第三週,我們只得硬著頭皮回答,才真正的展開了對話,也讓我第一次體驗這種蘇格拉底式的教學方式。
 
2. 實習課:依稀記得大四的實習是針對逢甲周邊的交通進行改善,所以我們必須要做交通量調查。我們和您討論了好幾種的調查方式,決定了才出去進行調查。沒有想到調查完成在進行計算的時候,才發現了其實調查計畫有漏洞。又再次的找您討論,沒想到您的答案卻是:我只提供意見,我並沒有要求你們要這樣做啊?! 這又是另一次的震撼,原來老師說的不一定是對的。
 
我不知道後來老師是否還是和剛回來的時候一樣的教學方式?但是當時這些真的對我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說了那麼多,其實我真的只想和您說,謝謝您老師!也許您不知道,您的一言一行默默的影響了多少人,影響了我,也影響了我的學生,我相信還會繼續的傳達下去。謝謝您!
 
2020/9/1 化作千風、來日聚會
 

 
王大立,1955-2020

image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台中學研究進化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