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國發會兩年一次人口預測又出來了,2020/8/17

國發會本週將發布人口推計報告,根據上次報告,在少子化、高齡化趨勢下,台灣總人口最快於2020年達到高峰,2021年轉負成長。不過,根據內政部最新統計,今年以來台灣出生人口少於死亡人口,人口負成長恐提早到來。國發會人口推計報告兩年發布一次,預測未來50年人口趨勢。

聯合報以社論提出警語:

今年前七月我國累計死亡人數高於出生人數10,714人,全年新出生人數面臨17萬人的保衛戰,今年將是我國人口自然增加率首見由正轉負。以國發會的推估,明年台灣人口數達到最高峰2,361萬人後就將一路走跌,到2065年底時僅剩1,735萬人。「2,300萬同胞」成為歷史名詞,預示了我國人口危機之險峻。

人口衰退危機並非近年才顯現,各界早就不斷示警,新冠肺炎疫情更加劇了這個危機。今年上半年我國異性結婚有61,053對,較去年同期大減近一成,走入婚姻的國人大減,明年新生兒的數量定然更不樂觀。去年我國全年新生兒人數17.7萬餘人,今年很可能跌破17萬,明年情況只會更糟。原先國發會預測我國在2026年進入超高齡社會,也就逾65歲人口占比超過20%,如今很有可能在2025年時就提前來到。

回顧我國的人口變化,從1984年總生育率降至2.055人,低於人口替代水準2.1人後,就開始面臨人口轉型的挑戰。1989年我國的年齡中位數是27歲,到2034年時,年齡中位數預估會達到50.1歲,意即每兩個國人就有一人超過50歲。

這令人心驚的改變都在官學界的預期之中,但這些年來政府努力要幫人口老化踩煞車,結果卻不盡理想。我國從進入高齡社會到超高齡社會,只花了七到八年光景,遠比英、法、美等國的歷程快,也比日本的11年快上不少。

台灣的人口危機對經濟發展的顯著衝擊,就是工作年齡人口的快速減少。我國15至64歲工作年齡人口占比在2015年達到73.9%高峰後開始滑落,當年的工作年齡人口有1,737萬人,2027年時我國工作年齡人口占比將低於三分之二,到2065年時,預估剩下800萬人上下,這代表未來不但人口年齡老化,工作年齡人口也會逐漸向中高年齡層靠攏,也就是15至20歲的年輕工作者占比下降,45-64歲的中高齡工作者占比不斷上升。

人口預測與計畫人口

人口數字顯然清楚呈現,台灣人口結構正進入重整階段,在數量部分,今年將出現死亡人口大於出生人口,也就是自然增加將呈現負數,加上疫情影響,社會增加數字必然不樂觀,在結構部分,人口老化現象將持續上升,這部分一方面緩和人口數量下降速度,另一方面也將對世代關係帶來衝擊。

在政策面,政府除了設法在自然增加及移民政策進行調節外,還可以有那些作為?這些作為的效應,其他非人口政策如何回應?

計畫人口代表一個地區的發展準備量,準備不足與準備太多長期被視為不當規劃。我們要先問,過去的台灣社會有準備充足嗎?可建築用地夠用嗎?設計的可建築用地區為理想嗎?

當各界將人口數量下降等同計畫人口必須對應調降,規劃者如何回應?調降計畫人口,真的是唯一配套嗎?

假設一個地方計畫人口遲遲沒有到位,原先10萬人的目標值多年來一直沒辦法達成,但是發展量又已經分派到土地上,調降計畫人口可以同時刪減可發展用地嗎?這些已經分派出去的發展權,真的可以任意減少嗎?這麼做,有何後遺症?會有何阻力?

調降計畫人口,從10萬到5萬人,使其接近現況人口與線性預測方向,是否等同放棄發展政策及非人口政策作為?

人口直直落的地方,可以增加計畫人口嗎?

這是一個很弔詭的問題,一個地方人口逐年下降,跟預期的計畫人口差距逐年拉大,照理說,應該是務實調降計畫人口才對,怎麼可能反過來提出: 增加計畫人口呢?

除非,這是被界定為救命丹、強心針的規劃策略,尤其是偏遠小鎮,市鎮中心通常土地持分複雜,人口外流嚴重,看的到的建地,往往不可用,看的到房子,即使沒人住,可能也無法釋出。佔個茅坑不拉屎,私人財產至上的價值觀保護下,誰能奈何。

基於此認知,將農業區土地納入可發展用地(以標竿性工涉及產業分區為主,住商分區為輔),以為地方創生策略,透過低地價,吸引投資與外界關注,可能是值得嘗試的方案。在此基礎上,農業區畫成特專區或者具有發展權的浮動分區並不代表農地會自動流失。反之,這種活化型策略的本質根本不是土地競租行為,而是刺激地方發展的工具。

分區變了,至少有機會,維持現況,計畫僵硬,到頭來,計畫還是死路一條,何必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台中學研究進化版 的頭像
    台中學研究進化版

    台中學研究中心

    台中學研究進化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