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很久沒到金門,兩天走馬看花,勾起了一些洄瀾。台澎金馬從小喊到大,不自覺地認為這是一個共同體,猛然想想,其實大有文章。

金門縣由幾個列島組成,總面積150平方公里左右,大金與小金是主要聚落區,進行中的金門大橋會將兩個島連結起來,遽聞從中國唐朝開始就有移民到此定居,有跡可循的線索大概以明清朝代為主,島上至今還有明遺老街可為證,194座宗祠及閩南建築見證金門人移民世界各國的家族情懷,150多處洋樓更是舉世聞名的萬國博覽會現場。

陳增芝這麼認為:

1947年古寧頭戰役以前,金門千百年來的歷史,無論是經濟、社會、人文與生活圈,一直是親中國而疏台灣。政治因素使金門與區區2千公尺之隔的廈門,成了「咫尺天涯」的最佳寫照。但是,因為長年實施戰地政務,以及不曾歷經半世紀日本經驗的金門,其實也一直與台灣政治主流意識形成相當落差。

雖然金門過去半世紀以來,一直是遙遙緊密依附台灣的生存模式,與台灣同屬閩南文化圈的金門,儘管在生活、語言方面,與台灣新掘起的本土主流勢力相仿,但是在政治意識型態卻一直是大異其趣。這當然不能只用一句簡單的國民黨軍事高壓統治所致,而是還有更深層的不同歷史經驗背景使然。

因此,繼1992年政府解除戰地政務之後,小三通勢必加速生活圈回歸地緣的自然趨勢,是否會讓金門的政治意識更向對岸傾鈄,顯然近來也已成為各界關切的焦點

1921年的金門與台灣

1921年,陳得蘭在金門蓋洋樓,台灣則在日本統治26年後的當年成倡議成立台灣文化協會,增取島民的思想與言論解放。

這樣的地景比較不禁讓人遐想著,台澎金馬真的是一個共同體嗎?中華民國真的是雙方最大公約數嗎?不管從生活圈、文化圈及實際距離,金門與廈門關係密不可分,國共對峙造成的分離至今已經70多年,雙方可能找到重新結合的模式嗎?一旦這種模式出現,金門與台灣被強送作堆的共同體,存在有何意義?

1992年解除戰地至今

1992年金門逐漸脫離戰地意象,地雷正在消失中,那一年的台灣剛走出中華民國萬年國會的陰影,重新選出具有代表台灣主流民意的國會,主流包括意識形態與在地情懷,主流包括台灣人自治及中華民國邊緣化,主流包括重新檢視台灣人在日本時代遺留的資產,這些努力,金門人看的到嗎?感受的到嗎?

走在金門街上,濃濃的閩南風味,加上來自南洋僑民回鄉展現的異國空間造景,這裡是台灣的一部分嗎?對比於澎湖,金門更像廈門,澎湖比較像台灣,好像。

2021年底金門大橋通車

今年底,全長5.4公里、耗資94億元的金門大橋將通車,走在大橋上,福建廈門距離更近,幾乎是同一個海灣的金廈共同體,我們不禁好奇,當大小金的距離變近,台澎金馬的距離會更遠嗎?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金門人 下南洋 金門大橋
    全站熱搜

    台中學研究進化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