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緣起

中央政府編列的高等教育經費,從2010年795億到2020年1,007億,短短11年,高教年度預算提高212億元,增加26.67%,成長超過1/4。有趣的是,各大學的支出卻越來越捉襟見肘。國家預算增加,大學反倒面臨經費不足的窘境,當中問題可分為外部環境變動,以及內部大學治理制度和國家預算編列科目的調整等三大面向討論。

因為少子化衝擊,國內大專校院在學人數從最高峰101學年度的135萬5千多人,一路下降至108學年度121萬3千多人,8年間,在學人數少了14萬人,按照少子化的數字推估,若沒有其他境外生源補充,到了117學年度將是大專校院學生在學人數的谷底,屆時臺灣高教的學生人數,預估回到民國80年代末期,剛破100萬人的規模,比現在還少20萬人,大學學雜費收入一年將減少200億元。

假設120萬個學生一年十萬元學費,一年收入1,200億元,加上政府的1,000億元預算支持,大學可算是一個2,200億元產業,不但養活了上七萬名教職員,也幫忙上百萬個家庭培育了下一代國家人才。

這個上千億元產業,誰是主體?學校?教職員?學生?家長?政府?還是產業界?談了多年的少子化與大學退場機制,大學轉型到底是甚麼意思?讓大學可以存活下來,讓老師不會失業,還是讓大學畢業生能夠為社會所用?

 

image

大學轉型與國家人才培育轉型有何關係?

大學法第一條明示: 大學以研究學術,培育人才,提升文化,服務社會,促進國家發展為宗旨,顯然培育人才是大學運作的重點之一。

大學如何進行人才培育工作呢?原則上有兩個選項: 專業選項及通識選項。不同大學科系著重於專業人才的養成,每個科系的核心與選修課程隨著時代演化進行必要性調整,原則上以100學分為原則。其次,大學通識課程則以培養全人為目標,有些學校甚至將其稱之為博雅訓練liberal arts,據以平衡過度技術專業導向的科系訓練,通識課程分成跨領域、語文、自然、人文與社會等領域,原則上以28學分為原則。

專業學分與通識學分的比重也在近年有了些許的調整,此舉是否涉及大學轉型則有待考據。過去將大學分類為研究型、教學型、技職、社區等類型,轉型代表這些類型的調整而已嗎?

教育部門是產業人才培養的搖籃,還是社會人才培養的重鎮?兩者有衝突嗎?誰來化解?高等教育並非義務教育,在此前提下,國家投注高等教育資源的目的為何?為什麼不是產業界自己要人,自己培訓呢?

大學轉型: 為誰努力?

根據教育部統計,台灣現有160所大學,差異性頗大,也就是說,大學兩個字雖然是集合名詞,其本身樣態相當多元。

首先,公立大學(院),數量50所,其中包括一般大學33所,技職院校13所,專科學院2所,空中大學2所。

其次,私立大學(院),數量110所,其中包括一般大學37所,技職院校57所,專科學院10所,宗教研修6所。

2015 學年大專校院學生人數為133萬2,445人(研究所19萬9,761人,學士班103萬5,218人,專科9萬7,466人),淨在學率為70.9%,其中公立學校43萬5,888人,私立學校89萬6,557人,大致維持在1比2左右;(公立33%、私立 67%)

在就讀類科方面,以科技類56萬4,574人為最多,社會類51萬6,695人居次,其餘為人文類25萬1,176人;(42%、39%、19%)

在23個就讀學門方面,以工程學門26萬2,444人為最多,商業及管理學門22萬8,196人次之,民生學門16萬1,327人排名第三。值得一提的是,近年大學校院學生人數增加最多的系所以民生學門為主,包括餐飲、餐旅、觀光等 新興系所,偏向服務業系所發展態勢甚為明顯。

image

image

定義轉型

大學轉型首要課題是區分公立與私立學校差異性,其次是一般大學、技職院校與專科學校差異性也很大,不宜混為一談。最後,各區域大學分布相當不均,各區域與大學互動關係也會影響大學轉型。

轉型如何定義?從那裏轉到那裏?吳軒億指出,

「大學創新轉型」,係指在全球化知識經濟下, 為維持競爭力與教育品質,大學積極尋求與政府及產業共同合作,透過組織調整或目標轉換等策略,改變傳統經營型態,創造出適應未來的新經營模式。

Etzkowitz「三螺旋模式」則可提供大學創新轉型經營的發展方向,不僅為大學揭示了市場供需概念與創新思維,也引導大學轉型經營為創業型大學,除履行傳統教學與研究核心使命外,尚須扮演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引擎,具備發現科學的技術潛力,以及為產業與社會發展服務的能力。此外,大學創新轉型成功的關鍵,有賴於大學、政府及產業三者密切合作,包括政府政策的引導、大學內部凝聚轉型經營的共識、深化研究結果提供予產業、產業投入經費等。

image

image

日本案例

2016 年日本大學校數計777 校,包括國立86 校、公立91校及私立600校;短期大學計341校,包括公立17 校及私立324 校;高等專門學校計57 校,包括國立51 校、公立3 校及私立3 校。進一步觀察其數量成長情形發現,1950 年代計有大學201 校、短期大學149 校;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高等教育學校數快速增長,截至1980 年代,共有大學446 校,短期大學517 校, 高等專門學校 62 校;惟大學數量在2012 年達到 783 校高峰後開始微幅下降, 至2016 年已減少為 777 校,短期大學由 372 校遞減為 341校,高等專門學校則維持在 57 校左右。 整體而言,過去30 餘年,日本高等教育機構擴充快速,尤以4 年制大學增加幅度為最大;然而,近年受少子化影響,各類型高等教育機構皆呈現減少的趨向。

整體而言,過去 30 餘年,日本高等教育以大學生人數成長最多,至短期大學學生數則自1995 年後處於負成長走勢,高等專門學校學生數亦自2009 年開始負成長,2010 年雖微幅上升,但 2011-2015 年又下滑至新低點。 由此可知,日本與我國同樣面臨少子化導致生源減少,大學供過於求的問 題,各高等教育機構尋求創新轉型發展日益急迫。

1. 2001年大學結構改革方針,文部科學省於 2001 年提出「大學結構改革方針」,要求國立大學應配合 時代變遷進行結構改革,以提升國際競爭力,主要改革內容包括:(1)推動國 立大學整併;(2)導入民間企業經營模式,將國立大學改為獨立行政法人;(3) 引進大學競爭機制,透過第三者評鑑,提升大學研究與品質;(4)建立學科定 期評鑑系統,讓國立大學達到世界水準。

2. 2004 年實施國立大學法人化政策,在推動大學結構改革政策下,2003 年日本完成《國立大學法人法》立法, 並自 2004 年實施,旨在增進國立大學運作體系的彈性、自主及自律,以創 建具有活力及特色的大學。具體做法包括:(1)大學個別進行法人化,鬆綁人 事及預算限制,確保自主營運;(2)導入「民間創意」組織運作方法:透過理 事會機制,並設置「經營協議會」,從全校性觀點進行資源有效利用經營; (3)導入「校外理事」制度:校外專業人士參與規劃及審議經營相關事項之「經 營協議會」,並可參與「校長選考會議」;(4)轉型為「非公務員型」的彈性人 事制度:授權學校擁有更具彈性的人事決定權,導入任期制與對外招募制, 並對兼職、兼業等規範加以鬆綁;(5)進行「第三者評鑑」:大學評鑑交由專 業的第三者評鑑機構評鑑,再由文部科學省以獨立設置的評鑑委員會參考其 評鑑結果,給予綜合評價,並做為經費分配參據。

3. 2006 年起配合修正相關法規,(1) 2006 年修正《教育基本法》,重申大學教育之社會功能,並要求政府建立 振興教育基本方針,以全面性及系統化達成促進教育之目的;同時要求地 方政府基於各地區不同需要,制定教育振興推動計畫。 (2) 2007 年修正《私立學校法》,增列學校財團法人相關規定,包括治理適用 通則、設立、解散,並明定在私校審議會同意前提下,學校財團法人得從 事營利行為。此外,亦透過修正《私立學校振興助成法》提供日本政府獎 補助私立大學校院之法源依據。

4. 2006 年設立「私立學校振興互助事業」專責機構,2006 年日本設立「私立學校振興互助事業」專責機構,提供私校一般貸 款補助與發展特別大學之重點補助;另制訂「私立學校的振興方案」及「經 營困難的學校法人對應方針」,積極針對私校財務運用的困境、招生不足的 校系等擬定經營困境的因應策略等。

5. 2015 年政府運用經費補助引導國立大學改革,

(1) 政府揭示未來大學圖像 為落實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所提「教育再生」政策,日本政府於 2015 年 4 月決議將大學視為國家發展技術革新的重要單位,並依國家成長策略, 擬定「經營力策略」,自 2016 年起將全國 86 所國立大學分為三種經營型 態,並依據各校在各型態中的表現,分配不同補助經費,期望能引導大學 轉型。前三種型態分別是:「世界競爭型」:創造卓越的學術成果,致 力揚名國際社會的高水準研究;「強化特定領域型」:重視專門領域, 致力全國性的教育研究;「地方貢獻型」:致力培養振興地方產業、貢 獻地方社會的人才。此外,有別於過去依據大學規模分配大學營運費補助 款,日本政府參考各大學歷年來的補助款金額,事先控除 1%(約 100 億日 圓),據以根據前揭策略重新進行分配。

(2) 政府主導調整大學系科內容 日本自 2004 年實施法人化後,國立大學必須每 6 年制定一次中期目 標與計畫,文部科學省再據以分配資助各校的營運經費。為實施大學改革, 2015 年 6 月文部科學省在第三期(2016-2021)中期計畫訂定前,通函各校 應檢討廢除師資培育及人文社會科系,或轉型成為符合社會需求的領域型 態,並於 10 月公布各校所提第三期中期目標與計畫內容,其中 43 校將配 合地方創生政策與推動技術革新,調整現有學院編制;26 校改革重點放 在人文社會科系。此外,為推動大學國際化,約八成以上學校針對未來預 期招收國際學生與赴海外留學生人數均訂定明確目標值。值得一提的是, 日本希望藉由重整國立大學課程內容,增加科學研究及職業訓練科系,惟 外界對於廢除人文社會科系政策仍存有不少批評聲浪。

南韓案例

2007 年修正《產業教育振興與產學合作促進法》,允許大學成立產學合作機構或基金會,以大學所研發的技術,成立 技術控股公司,透過持股控制子公司發展產學合作。此外,產學合作機構亦 可成立學校企業,負責將大學科技研發成果商業化,間接承認大學具有法人 格。

image

台灣教訓

公私立大學轉型

轉型代表屬性調整,例如本來是研究型大學轉型為教學型大學,或者本來是教學型大學轉型為實務操作型大學等。

不同大學類型轉型

一般大學本來就與技職院校有著不同屬性,學生來源也不盡相同,在此基礎上,所謂轉型是否代表兩者間互通有無,或者說,另有所指?

區域間差異性

北部區域(北北基桃竹)擁有最多數量大專院校,區域內學校資源又有差異,區域間與區域內轉型顯然是不同課題。

大學轉型與人才培育轉型之因果關係

何者為先?

轉型案例: 興國管理學院2015年轉型中信金融學院

興國變更校名為「中信金融管理學院」,定位為培育國際金融專業經理人才之精緻專業管理學院,規模約2,000人;2015 學年規劃招收財務金融、財經法律及企業管理等3個學系,每系50名招生名額,合計150人,四年內達600人。 隨後增設台灣第一所人工智慧學系(AI系),金融管理研究所,法律研究所, 科技金融研究所。2016年獲得Cheers快樂工作人雜誌評選為「國內Top 20辦學卓越的大學」與新興小型大學第一名肯定。2016年起成立中信國際實驗中學機構(CIA), 招收G7-G12學生,是台南第一所合法的全美語國際學校。現有教職員108人。

中信金控本身擁有相當豐富資源,且願意投入支持學校營運發展,除資金(重金延攬長春藤名師授課、改建校園及宿舍等) 外,並挹注內部資源(高層主管業師授課、海外分行提供實習機會等)、企業 人脈(與知名國際學校合作,提供交換學生名額等)等,強化企業投資人才培訓程度,擴大產學合作。

面對國內高學歷高失業率現象,興國主打與中信金控 產學合作,不僅量身打造客製化的專業金融家實務培育課程,並保證學生畢 業可進入該金控相關企業就業,起薪月薪至少新台幣 4 萬元,吸引不少學生 前往就讀。

國內具有規模與品牌知名度之金控公司(非公股行庫)中, 例如國泰、富邦及玉山等金控皆已與其他大學建立長期產學合作關係,爰興 國鎖定中信金控做為產學合作標的對象,並更改校名冠上企業名稱,不僅成 功掀起話題,亦是企業接手退場學校之首例。

興國與中信金控針對學業表現優異及經濟弱勢學 生分別祭出優渥獎學金策略,包括設置「中信菁英獎學金」、「中信希望助學 金」及「菁鑽計畫」等,提供全額獎學金或學雜費比照國立大學收費方式, 以減輕學生學費負擔,使學生在無財務顧慮情況下,順利完成學業。

1. 招生表現亮眼,註冊率達 100%:2015年首屆獨招財務金融、財經法律及企業管理等3個學系,總計150名新生皆全數招滿,註冊率達 100%,錄取率僅 35%,其中不乏來自建國中學、北一女、台南一中、台南女中、高雄中學 及高雄女中等國內前段優質高中畢業生。

2. 學校整體排名超前不少傳統私校:全校150名新生之平均測驗成績皆達東吳大學以上水準,其中超過五成可達國立大學錄取標準,更有新生放棄錄取國立大學,選擇就讀中信金融管理學院。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大學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台中學研究進化版 的頭像
    台中學研究進化版

    台中學研究中心

    台中學研究進化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