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初新聞:
國內房價高漲與居住問題受到大眾重視,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合作進行「8年20萬戶社會住宅興辦計畫」,從2017年至2024年分兩階段,結合興建社會住宅與包租代管方式達成目標。
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指出,2020年底興建目標4萬戶已達標,8年20萬戶目標,直接興建12萬戶及推動包租代管8萬戶,第一階段由縣市政府主責興辦4萬戶已如期達標,累積至現階段中央直接興辦社會住宅已達成1萬9,032戶、地方則為3萬7,945戶,合計已達成5萬6,977戶,並將於2024年完成興辦目標。
國家住都中心指出,社宅在規劃前期其實很辛苦,包括盤點各處土地、相關規劃、與地方溝通、進行都市計畫變更等程序,相當繁瑣,待上述這些作業完成後,會再進行工程招標、廠商遴選、決標,廠商還要進行細部規劃設計、建照申請(約需要10個月到近一年時間),後續再開始正式動土開工,共須約三、四年時間完工,視各社宅基地大小、戶數多寡而有工程時間的落差。
國家住都中心已持續盤點及規劃全國各區域的社宅用地,從2020年到2024年,全國估計約可盤點200多處基地,並計劃每年以1.5萬戶以上的招標數前進,截至2022年1月底已於全國完成42處基地共1萬5,660戶統包工程決標。
達標當然重要,但是社會永續經營管理更重要,不是嗎?
假設如預期,國家住都中心真的在未來三年完成200處基地社會發包作業,且透過營建署基金融資及台灣銀行融資平台取得至少4,000億元資金投入社會住宅建設,我們要問:
這兩百處社會住宅社區在未來55年建築使用週期中,將會成為幾十萬住戶短暫的居所。假設租金收入入不敷出,怎麼辦?國家補貼彌平差異,還是提高租金?
為了達成數量,箇中涉及的風險,政府如何承擔?
為了達標而設定的住都中心法人會在達標後繼續扮演甚麼角色?規劃興建階段吸引的人才,後續如何投入社宅永續經營?
更重要的,現在一年十億元預算,不到三百人的法人組織,將會在社宅永續道路上繼續扮演甚麼角色?公有地作價、都市更新收益,真的可以支撐起這個年輕的法人嗎?
住都中心未來的營業項目是甚麼?他要自給自足嗎?還是只能依賴國家補助?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