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前言

客庄是台灣特殊風情,因為客家人口聚集,形成特殊的文化生活圈,尤其在非都市型鄉鎮,客庄風情更是迷人,只是,面對都市化及工業化等壓力,客庄風情正在快速消失中。如何減緩,甚至提升客庄文化風情是一重要政策課題。

怎麼辦?

立法通過客庄景觀風貌營造特別條例,透過特別法,集中火力。或者,利用國土計畫法架構,引進客庄景觀風貌營造條款,藉此達成客庄景觀風貌改造的目的。

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課題。

客家人與客庄聚落

客家基本法很有意思,立法目的是:  落實憲法平等及保障多元文化精神,傳承與發揚客家語言、文化,繁榮客家及客庄文化產業,推動客家事務,保障客家族群集體權益,建立共存共榮之族群關係,這是充斥著族群意涵的法律,重要的前提應該是,各族群間應該要互相尊重,平等對待。

客家基本法第4條:

客家人口達三分之一以上之鄉(鎮、市、區),應以客語為通行語之一,並由客家委員會將其列為客家文化重點發展區,加強客家語言、文化與文化產業之傳承及發揚。

直轄市、縣(市)、鄉(鎮、市、區)於本法中華民國一百零六年十二月二十九日修正之條文施行時,客家人口達二分之一以上者,應以客語為主要通行語,但其同時為原住民族地區者,則與原住民族地方通行語同時為通行語。

客家人口1/3為客家文化重點發展區,客家人口1/2客語變成主要通行語。

客家基本法第7條:

政府政策制定及區域發展規劃,應考量客家族群之權益與發展。

這是區域發展規劃應該要考量客家族群權益與發展的重要條文,也是可以嫁接到中央各部會的重要客家條款( Haka Clause),就好像文化資產法、水利法等目的法,標的物清楚,各單位必須屏除本位主義,予以尊重。

客家基本法基本上對人也對地,人文、地景,四者構成客家條款的重要介面。客家人、客家文化是客委會主要職權,客家庄土地利用及景觀風貌是客委會可以嫁接其他目的法的介面。

管制,還是輔導?

土地使用管制涉及基地建蔽、容積、退縮、高度比、最小規模、綠美化等規定,除此之外,還有甚麼可以被融入?

須知,上述規定有明確的數字規範,抽象的概念可以被融入嗎?

土管體系下的都市設計呢?有機會嗎?

都市設計涉及建物外部公共空間的規範,建物立面、天際線、街道家具、水景、照明燈光、植栽、開放空間、行人動線、汽機車出入動線、停車空間、垃圾空間、救災空間、公共藝術等面向。

這些面向有些具體,有些抽象,審議委員會需要那些專業的介入呢?

審議者與設計者如何有效對話?

更重要的,客家文化可能被納入嗎?

甚麼是客家文化?勤儉?刻苦?花布?油桐花?特殊材質?

客家建築的元素可以被應用嗎?

伙房意象?伙房動線?伙房虛實空間?

閩南客家土樓呢?那些地域性產物,可以被任意移植嗎?

image

如果要完成一份客家文化基地/建物設計要點,那些介面是必要條件,那些是選要條件?

這份要點是要做為加分題,還是必要題?

設計者是客家人會有加分效果嗎?

設計要點的功能是甚麼?讓人一看就知道是客家,還是讓使用者因為客家文化元素的溶入而過的更幸福?因與果如何區分?

樹種呢?客家村的特殊樹種有沒有機會變成客家景觀風貌最重要的一環?

客家老屋的啟發?

台灣客家建築的形式有一條龍式的「一槓屋」;有「四合院」,如佳冬的蕭家老屋;有「圍龍屋」,如內埔的曾屋;但其中最多的,是「三合院」形式的「夥房」。

建築師謝英俊指出,蓋圍龍屋要相當龐大的人力,必須大家族才有能力,而早期客家先民移墾來台時,多半不是整個家族遷移,而是許多單身者共同合作,少有大家族,大型的圍龍屋也就不多見了。同樣地,在大陸偏遠山區因防禦性質而形成的客家特殊建築──圓樓,在台灣也沒有形成的環境和條件。

屏東、高雄是最老的客家地區,保留較多傳統的客家建築。然而,也因年代久遠,很多傳統的「老屋」已年久失修,人去屋空,甚至頹毀傾倒。

「看到這些斑駁、傾倒的老房子,我就會莫名的激動,怕抓不住、畫不完,」指著牆上一幅幅的畫作,鍾照彥說。

為了專心作畫,原在內埔國中擔任美術教師的鍾照彥,四年前決定退休,「這批客家建築大概已有百年歷史,被歲月侵蝕得非常快,我必須把握這最後的時期,」鍾照彥說,面對老屋的傾倒、拆建,他只能用一雙手把它們畫下來,此外無能為力。「有時今天看到,明天去畫就沒有了,」堅持實地寫生、不願意拍攝回去作畫的鍾照彥,只得與時間賽跑。

內埔豐田村、光緒二十六年建造、如今已被列為古蹟的隘門,是鍾照彥最常入畫的建築,然而畫中的門樓與實景已有差距,「我畫的門樓是小時候的色調,幾經重漆,現在已經失去古早味了!」從小在內埔長大的鍾照彥點出今昔的差異。

此外,內埔的昌黎祠原被列為古蹟,每年編列維修預算。幾年前廟方將預算拿來重建,不僅原來風貌盡失,從此也不再被視為古蹟。如今要看昌黎祠的原始風貌,只有在鍾照彥畫中追尋了。

相對於屏東內埔傳統建築的傾頹,高雄美濃、旗山倒是還有不少保留完整的客家夥房。令人驚訝的是,「老屋」夾雜在新式建築中,竟一點都不遜色。

客家建築究竟與閩南建築有什麼不同?」這是一般人要問的問題。

「第一次看見閩南建築,覺得那正身和護龍好像硬接上去的,和客家建築就是不一樣,」在美濃出生成長、研究建築的李允斐說。

專家們也說不出什麼大差異,至於細部的差異,一般人似乎不容易察覺。客家文化工作者陳板指出,台灣的閩客建築都是大陸移民建築,整體的形式大同小異,由於環境、建材、合院的建築概念都相同,台灣閩客建築只有細部的差異而已。「在大陸閩客建築的差異是『地域性』的;在台灣的差異則是『族群性』的。」

客家建築並沒有「標準模式」,李允斐指出,客家是遷徙的民族,遷徙過程中因環境的差異,會不斷的學習、模仿、創新,建築形式也就隨之不斷改變。

台灣南、北客家的建築型態就有些許的差異。陳板指出,「一庄一俗」,隨著環境、建材的差異,建築型態、風水觀念都會隨之調整。

一般而言,南部的客家建築除了延續大陸傳統的客家風貌,也融合了在地化後創造的新形式;北部客家建築,如新竹、桃園一帶,則與閩南建築的相互影響較明顯。李允斐認為,這是由於北客家種茶,與閩南交易互動頻繁,建築型態在不知不覺中也受到影響;相對地,南部閩客關係較為緊張,互動較少。

客家古蹟建築的時代背景,如何轉移?

假設客家古建築真的有其特色,接著我們要問,這些"特色"項目如何被移轉到非當代呢?因為安全考量而設計的隘門,這是客家獨有,還是人類生存本能地發揮即可得。

建築連結變成街區,街區組合變成市鎮,客家建築只是其中一環,並非全部。

從點到線、從線到面、從面到特色區域,客家文化設計元素、建物、街區、文化園區、創意來源。

更重要的,客家文化可以融入社會住宅群,成為台灣之光嗎?

image

客家庄的內涵是甚麼?漂亮的建築?漂亮的街區?還是迷人的美食饗宴?從土地長出來的客家庄特質,可以被移植、移轉、複製嗎?以前我們樂見花園城市變成普通名詞,未來,我們會想住在複製、移植的客家庄嗎?

還是,客家基本法的本質是希望70個既有客家庄能夠永續發展,透過不斷的內化,老屋新生、美食永存,人性化街區一棒接一棒,從浪漫台三線、六堆到台九線,我們必須"前往"客家庄實際體驗,才能得到那種樸實的田園之美與樂趣。

客家庄是都市文明的一環嗎?還是鄉村地區特有的存在?我們還可以在中壢找到客家庄之美嗎?還是只能在關西鎮、北埔、西湖鄉,才能看見客家庄與客家文化的美麗與哀愁。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客家庄 客家人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台中學研究進化版 的頭像
    台中學研究進化版

    台中學研究中心

    台中學研究進化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