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一棟老房子,住了幾十年,房屋已經沒有殘值,只剩下土地有價。

當房屋所在地區進入衰退期,居住者隨時面臨地區環境改變的挑戰。

往好處想,假設這是一處穩定發展區,老房子依然受到屋主的喜愛,經常性維護沒有短少,愈老愈值錢,可能是該類地區的特質。

往壞處想,假設這是一處人口流失、鄰里關係鬆散、甚至流動人口集中區,一旦屋況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每況愈下,房屋改建、鄰里變質、甚至都市更新的浪潮就會持續發酵。

直到,有人出面整合複雜的產權、收購部分土地、該類地區才有可能出現改變的契機。這是市場觀點。

政府呢?地方政府面對一處又一處新舊社區的週期性發展,應該有甚麼樣的態度?等待老屋變新屋,任由市場接管?還是心中要有一把尺,公共投資與公共建設提早到位,可能有助特定地區過度衰退,甚至一發不可收拾。

這是困難的功課,卻是地方政府責無旁貸的義務。只是,這樣的政府,多嗎?常見嗎?

假設不常見,那麼我們只能回到市場邏輯尋找替代性方案,這也是這幾年台灣都市更新推動經常面臨的挑戰: 老舊房屋屋主不喜歡改變,能夠拖多久,就拖多久,畢竟,房屋改建對多數人而言是大工程,財務負擔及居民意見整合(集合住宅)對不想改變者而言,通常是一大負擔。

對有能力者而言,如果其居住的房屋並非唯一選項,改變其實沒有太大問題。問題通常出在,改變會帶來極大衝擊者,即使房屋漏水了,也只能勉強修補、使其不惡化,積極改善做為很難被期待。

面對一區又一區新舊交陳的鄰里環境變遷、一棟又一棟集合住宅的老化,一坪換一坪變成都市更新最被期待的禮物。

雙北地區一坪換一坪有可能? 建商說分明|蘋果新聞網|蘋果日報

老房子三十坪,換取新房子三十坪,改變代價最小,實質成果最迷人。

只是,這樣的想像與期待合理嗎?滿足這樣的想像需要付出甚麼樣的社會代價?

比如說,為了滿足一坪換一坪,所以更新前後的地價與總戶數要大量提高,容積獎勵、容積移轉變成必要工具,換來的是,原屋主的價值分配,外加共同負擔(實施者成本)的提高,結果當然是新房屋價格節節上升。

年輕的背老的,合理嗎?

還有其他可能性嗎?

理論上而言,更新作法當然可以很多元,只是對應到市場機制,受到價格制約及投資者喜好等影響,方案變得很有限。

理由很簡單,一坪換一坪對土地整合阻力最小,沒有地主同意,很多的更新案根本無從開始。

問題是,把總價值拉高,用來負擔原地主費用,都市更新到頭來變成新屋主負擔舊屋主的金錢遊戲,房地產價格一旦波動,新屋無法有效出脫,也可能導致新社區難產,變成雙輸局面。

當我們只用樂觀情境看待都市更新,是否也忽略的市場風險的後果?

假設我們將現住戶居住權及更新後投資價值分離?現住戶移入社會住宅,同時成為更新股東,共享成敗,居住與投資分離作業,這樣不好嗎?

老屋換新居,用過幾十年的房子,遇上都更,屋主期待的,應該不是一坪換一坪,而是老房子可以換成新房子,尺寸可能縮水,也可能膨脹,重點是,新房子可以再用幾十年,也擁有新的價值,反之,老房子的價值,除非有特定資產,必然走向貶值的路徑,既然如此,老屋換成新屋,在等值的基礎上,有何不可呢?

都更坪數換算!一坪換一坪可能嗎?釘子戶怎麼處理?不想參加都更該怎麼做? - StockFeel 股感

封閉環境與開放社會之別

一坪換一坪基本上是從基地所有權人利益轉換的角度思考,當我們將此基地放到都市空間場域,另一個變數值得重視: 該基地所在的鄰里條件是否、能否承受更新基地容積強度最大化?

如何評估其適宜性呢?更新前,該基地可能是低矮平房群、老舊公寓、甚至可能是住商混雜大樓,其周邊鄰里可能是類似情境,也可能是受其影響,身受其害。

更新後,假設基地上長出新大樓,高度遠高於周邊鄰里既有建築群,首當其衝的是,高度帶來的光線、風向等影響,

其次,高度帶來高密度人口,且多數人口來自外地,是為社區新住民,人口異質性增高可能帶來仕紳化,導致更多既有人口的流失與質變,是福是禍,很難定論。

第三,高密度也會帶來新的交通挑戰,假設該地區大眾運輸不發達,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都市更新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台中學研究進化版 的頭像
    台中學研究進化版

    台中學研究中心

    台中學研究進化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