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得的機會,來到左營軍港右側的左營海軍眷村,這裡曾經是全國最大單一軍種眷村,各式各樣的房屋充斥其中,有海軍司令官邸、運動場、表演場所、看電影、購物市場、各級學校、四海一家等設施,一條又一條的林蔭大道,老樹高聳。
曾幾何時,眷村社區面臨走入歷史的命運,高雄市政府在2010年將其中約59公頃,包括三個社區: 明德、建業及合群,透過文化景觀的指定,留了下來。
忘了問說總共有幾間房子,從瑋一路到瑋十一路,從軍校路、海功路到實踐路,算一算這裡至少有40多個街廓,可能上千戶住宅。
吸引人注意的當然是大庭院住宅,將軍屋、獨門獨院,充滿西方豪宅的氣氛,這裡應該是明德新村,聽說只有五十戶左右,占地廣闊,庭院深深。反之,合群與建業社區比較人性化,至少走在街道上,人與房屋的距離比較近些。
很多人會說,狹長的軍士官住屋,擁擠、違章、搭建與改建,一代又一代的建築語彙,戶不溝通,功能取向明顯。這些醜陋的房舍應該早日去除,還給大家一個清淨的社區。
我們不禁好奇,甚麼是眷村?眷村是精心設計、永保百年的巨作嗎?還是就地取材、將就暫住的時代產品?
走入眷村,我們應該感受的是將軍屋,還是常民社會的寫真,那些隨著時間演化、不斷演進的空間變形蟲,不就是眷村最迷人的線索嗎?
既然如此,為什麼眷村保留優先留下來的總是,將軍屋,而非常民屋,改建屋、搭建屋?這些真實生活的現場,其建物價值或許不高,但是其有機性反應的,不正是真實的眷村生活,文化價值性應該更高才對啊。
當我們花大錢整修將軍屋的同時,或許我們會得到一處又一處"好看的空間",但是走進裡面,我們能感受到時代背景下的眷村生活嗎?
答案很明顯。
既然如此,我們為何一直重複這樣的操作,令人不解。
留言列表